Protected Image

进入中伏(初伏中伏哪个最热)

2024-08-03 00:53:48 娱乐生活 bianji02

 

进入中伏

盛夏的脚步越来越近,天气也愈发炎热,街上的热浪让人感到无比燥热,孩子们顶着烈日前往兴趣班,路边知了的刺耳鸣叫也让人头痛不已。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视饮食的重要性,保持营养均衡,为身体提供基本保障,这时不妨少吃一些常见的猪肉和鸡蛋,尝试一些新鲜美味的肉类。推荐四种不腻且好吃的肉类佳肴。

一、鲜美生蚝

推荐菜谱:芝士焗生蚝

准备食材:生蚝,碎芝士,各种配料

制作方式:

1. 用刷子将生蚝的外壳洗净,然后用工具撬开,取出中间的生蚝肉。

2. 锅中烧一锅水,水烧开后,将生蚝肉放入烫一下,再放回生蚝壳中。

3. 准备调料,将大蒜和洋葱切碎,稍微碾碎一些百里香。

4. 锅中放入适量黄油,融化后加入大蒜末和洋葱末,炒出香味。

5. 接着加入一些黑胡椒碎和少许盐增添底味,再倒入一碗淡奶油,翻炒均匀。

6. 将炒好的酱料一个个浇在生蚝上,撒上一些芝士碎。

7. 将烤箱预热至210度,将生蚝放入烤箱中,烤约15分钟,直至表面呈现焦黄即可。

二、鸭肉美味

推荐菜谱:酱鸭腿

准备食材:鸭腿,生姜,葱,香料,料酒,盐,生抽,老抽,冰糖

制作方式:

1. 将鸭腿洗净,擦干表面水分,锅中倒入足量油,烧热后放入鸭腿,炸至稍干,将鸭皮里的油脂炸出,然后捞出沥油。

2. 另取一锅,放入鸭腿,加入足量清水,倒入生抽、料酒、老抽、冰糖、生姜和葱结。

3. 喜欢香料的可以添加一些香料和辣椒。

4. 盖上盖子,大火煮开,加入适量盐入味,等到锅中汤汁变少,鸭腿熟透后,开盖收汁。

5. 一直熬煮至锅中汤汁浓稠即可。

三、鲜嫩鱿鱼

推荐菜谱:麻辣鱿鱼卷

准备食材:鱿鱼,剁椒,大蒜,小葱,料酒,生抽,食用油

制作方式:

1. 将鱿鱼洗净,去除表皮,对半剪开,铺平在案板上,将上面的三角形片状切下。

2. 留下大的鱿鱼片,以中间凹痕为中心,将一半切成条状,但不要切断; 另一半打上十字花刀。

3. 锅中加入适量水,水烧开后,加入少许料酒和盐,放入处理好的鱿鱼片,遇热后会蜷缩卷起来,待卷好后立即捞出。

4. 大蒜去皮切碎。

5. 锅中倒入适量食用油,油热后放入剁椒和大蒜末,炒出香味。

6. 接着放入鱿鱼卷,加入适量生抽和蚝油,调味。

7. 翻炒均匀后即可出锅,装盘后撒上一些葱花。

四、醇香鲍螺

推荐菜谱:麻辣鲍螺

准备食材:鲍螺,啤酒,红干辣椒,大蒜,小葱,火锅底料

制作方式:

1. 干辣椒清洗干净,切成小段; 大蒜去皮,切碎; 小葱也切碎。

2. 锅中加入适量水,水烧开后,加入一些料酒,将鲍螺焯

一下水。

3. 焯水后,撇去表面浮沫,将鲍螺捞出清洗干净。

4. 锅中加入适量食用油,油热后放入一小块火锅底料,炒出红油,然后加入红辣椒段和大蒜末,炒出香味。

5. 炒出香味后,倒入鲍螺,加入适量生抽、老抽、糖和盐,翻炒入味后即可出锅。

这四道美味的佳肴不腻,且清爽可口,是盛夏时节的绝佳选择。在这炎热的夏季里,享受一顿美食盛宴,定能让人心情愉悦,留下美好的回忆。快来尝试这些美味佳肴,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夏日时光吧!

初伏中伏哪个最热

初伏热还是中伏热

跟初伏比,中伏更热。民间一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末伏过后天气渐渐凉爽。

为什么在三伏里是中伏最热

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三伏养生侧重不同

初伏防中暑

入伏的头两日气温极高,因此初伏的保健重点在于防中暑。此时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应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勿做剧烈运动,保证午睡。最好全天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且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

若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要迅速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冷敷头部,饮用清凉饮料,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如果是体弱多病的人或老年人、小儿中暑,则应立即送院抢救。

中伏防湿邪

伏天“湿热交加”,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进入中伏,要格外注意饮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

食物是祛暑湿的好帮手,可用扁豆、薏米等健脾利湿之品熬粥,或者用鲜藿香、佩兰各10克,飞滑石、焦大麦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均于祛湿有效。

末伏防上火

末伏是立秋后,“秋老虎”正凶时。虽然暑热天已经结束,但“秋老虎”的余威不可小视,应注意预防“上火”,并注意清心安神。虽然早晚较凉,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要特别注意补水,以免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不适。

由于热扰心神,在注意防暑降温的同时,还应有意识避开不良情绪的干扰。

入伏什么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因为三伏天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期间湿度大。

入伏“三伏”日期计算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依传统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合称“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入伏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横幅广告*12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