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即逝,短暂的春节假期,已然成为过去时。
喜悦、幸福、辛酸、遗憾……多种情绪堆积之下,共同谱写了每一位亲历者的心路历程。
与此同时,伴随春节晚会观感下降的,是冬奥开幕式的万分惊艳。几天前,男足惨败越南,迎来一片骂声,几天后,女足绝杀韩国夺冠,举国欢庆。
强烈对比过后,越发凸显出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要用心,只要努力,终归会有收获。毕竟,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伟大。
殊不知,就在大年初一,多家过去一年已经越过“生死线”,纷纷创造最佳历史成绩的新势力造车,准时公布了1月交付成绩。
从结果来看,同样没有令人失望。而今年,伴随整个中国新能源大盘的快速膨胀,不出意外,继续跃升将会是它们共同的使命。而单月破万,渐渐成为了新的“及格线”。
乱战,愈演愈烈
“我已经在ICU里面了,已经快挂了。”
“我们也没有好多少,坐在ICU门口,准备等着进去”。
这样一段对话,来自于2019年分别处在至暗时刻中的李斌与何小鹏。彼时,终端市场对于蔚来与小鹏的反馈,更多则为负面。
好在,随着新能源大盘逐渐完成从补贴时代到市场时代的过渡,加之有了特斯拉这条“鲶鱼”的加入,类似蔚来ES6、小鹏P7这样的产品,开始被更多终端用户所认可。
有了量变作为支撑,二者迅速走出病房,开始朝着康复出院的方向所挺进。而在此过程中,同为头部梯队成员的理想,也未片刻停歇前进的脚步。
由此回顾过去一年,“蔚小理”之间,你追我赶的态势,仍在延续。就最终结果而言,得益于整体产能更加稳定的表现,以及四季度终端疯狂的冲量,小鹏以年交付新车98,155辆,成功拿下新势力销冠。
紧随其后的蔚来,接连遭遇疫情冲击、供应链不足、工厂改造等外部不利因素,遗憾落败,年交付新车91,429辆。
第三位的理想,在仅有理想ONE一款在售的背景下,全年交付量达到90,491辆。可以说,凭借一己之力,与小鹏、蔚来所抗衡。
而刚刚结束的1月,三者间的抗衡还在继续。小鹏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定,凭借P7、P5、G3i的分别贡献,交付量达到12,922辆,同比增长115%。排名第二位的理想,交付量达到12,268辆,同比增长128.10%,略微落后小鹏。
相比之下,蔚来交付量则回落到万辆大关之下,仅为9,652辆,同比增长33.60%,毫无疑问,现在这家曾经长时间位居新势力销量榜首的车企,能够改变颓势的最好方式,就是进行有效推新。
因此,2022年无论3月28日开始交付的ET7,还是9月开始交付的ET5,后续实际表现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蔚来的最终排位。
不然,就像1月,被身后哪吒反超的局面,还将出现。反观后者,交付量达到11,009辆,同比增长402.00%。
作为其现阶段手中握有的“底牌”,瞅准风口、精准切入AOO级纯电小车市场的哪吒V Pro,无疑继续依然扮演着“根基”的作用。
同时,横向对比诸多竞品,紧凑级SUV哪吒U Pro在价格、智能化配置、续航表现等维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产能问题逐渐解决后,也为哪吒整体实现更大量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之类似的则是零跑,凭借T03与C11两款在售车型的贡献,1月交付量达到8,085辆,同比增长434%,排在蔚来之后,位列第5位。
只不过,当下二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卖好即将到来的哪吒S与零跑C01,两款定位B级的纯电轿跑。望向更深处,品牌如何冲高,或许才是必须化解的症结所在。
至于时常“消失”的威马,截至发稿,仍未等来其公布1月交付成绩。而今年,同样将会是决定它未来走向的关键阶段。
综上,一场乱战,愈演愈烈。
它们,不可忽视
“我们要看清全面繁荣下的冷酷真相:未来无限美好,但终局席位有限。”
去年,零跑迎来了六周年纪念日,作为创始人、董事长的朱江明,在一封公开信中,写下了上述一句话。此刻,作为旁观者,也想将其送给所有已经实现大规模交付的新势力造车。
因为在它们身旁,早已盘踞了例如广汽埃安、极氪般,虎视眈眈传统车企所孵化出的独立新能源品牌。过去的1月,前者销量已经达到16,031辆,同比增长118.00%。后者交付量达到3,530辆,也在稳步提升。
平心而论,虽然它们各自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但是背靠大集团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还是能够让其拥有足够的底气,去放手一搏。岚图、大众ID.甚至BBA目前所处的状态,同样如此。它们,共同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上攻力量。
而在所有人的身前,则伫立着目前新能源市场中绝对的霸主——比亚迪。1月,其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92,926辆,同比增长367.65%,环比增长0.11%。
其中,纯电动销量46,386辆,同比增长220.72%,环比下滑4.00%。插混销量46,540辆,同比增长760.58%,环比增长4.57%。
必须承认的是,接连拿出“刀片电池”与“DM-i混动技术”后,比亚迪成功解决了技术层面,潜在消费者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
首先,刀片电池所具有的安全性,无疑是同行业最优的存在。并且得益于比亚迪全栈自研能力,在可控的成本内,产能供应可以得到较为充沛的保证。
其次,当DM-i混动技术推出后,比亚迪放弃了对于动力、加速度的极致追求,转而重新聚焦用车过程中,尽可能低的能耗表现与经济性。而这样仔细思考与取舍过后的选择,已然催生出一批足够出色的“明星车型”。
显然,数据不会说谎,即便在所谓的“智能化”板块仍有所缺失,但是逐月增加的订单量,已然证明比亚迪的成功突围。今年,其总销量目标则被定在了120万辆。
最后,需要重视的还有前文已经提及的“鲶鱼”特斯拉。
2021年,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已经在华收获大获全胜。2022年,上海工厂继续扩产后,势必会更大力度的进行收割。
虽然还不知晓其首月具体销量,但可以预见,将会是一个足够可怕的数字。并且德国柏林工厂的投产在即,令其位于中国,能够更好的放手一搏。而这些领跑者的愈发强大,势必会加快末尾品牌的淘汰。
鲜花与掌声,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