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cted Image

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2024-10-11 13:41:01 娱乐生活 bianji01

 

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一)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大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发展。

二)科举制的创始于隋文帝还是隋炀帝科举制创始于隋文帝。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三)宋朝以来科举制的发展宋朝以来科举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改革时期:宋代常科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中落创新: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鼎盛时期并走向僵化: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可以直接做官,明

四)分析隋朝建立科举制的意义打破门第限制,为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有利于朝廷选拔和笼络人才,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对后世和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五)宋代科举制的优缺点各有哪些表现宋代科举的好处:

1、英雄不问出身,谁都可以参加考试,尤其是草根阶层,科举成了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 。

2、扩大了录取人数,吸引全国人民参加考试,从而全国掀起了读书热,文化开始繁荣。

3、采用了殿试制度,糊名法、誉录法、别头试、复试。

缺点:

机构重叠,臃肿,官吏太多,无所事事,财政匮竭,愈演愈烈。

科举制的影响高中历史

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扩展资料

科举起源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利弊与地位

利:(一)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缓和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巩固吸纳全社会优秀人才,官吏选拔机制本应足够开放,但以往在官吏选拔制度上存在着血统、门第、财产等方面的限制,科举制的出现就克服了选拔渠道狭窄的弊病,打破了世家贵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以科考成绩为选拔依据,使得下层家庭出身的人也能通过科举考试这一相对公平的竞争程序踏入官僚队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得以实现。从而增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缓和了长时期贵族垄断行政权力与士人得不到晋升阶层机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统治稳定。

(二)为专制统治提供优秀人才,一定程度上保证官吏清廉,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历代君主笼络人才、驱策英才的有力工具。手段和巩固专制独裁统治的它注重真才实学,为历朝历代贡献出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保证了中国官僚体制在稳定中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官吏的选拔范围,克服了以往因选择范围狭小、任人唯亲、裙带之风盛行而致人才素质低劣的弊端,提高了官僚人员的素质,保障了人员数量上的需求,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提供了充足后备人才。大量有学识的士人通过科考进入官僚阶层,为统治者服务,满足了专制主义统治下对人才的渴求,而官吏选拔权在中央,于是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出身贫寒的科举人士,往往对贪腐深恶痛绝,因此大都不肯随波逐流,这对于维护国家法纪、澄清吏治自然具有重要作用。腐败的嘉庆皇帝曾经也承认:“各省膺民牧者,多读书人,于吏治民生实有裨益”。

(三)统一社会价值观——“学而优则仕”,延续传世经典儒家文化,启发当代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考察范围主要是经典儒学文化,可以说科举制是保障儒家社会意识形态普及的关键手段。它是以文化知识为标准的选拔方式,能够激励学子们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知识学问,由此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崇文尚学的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看重文化教育的国家之一,从而也保护了对经典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承传。当下“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标准已经深入人心,就是得益于科举制度。科举制为历代政权贡献了大批优秀人才外,还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给中华民族带来注重教育的导向,以至于有人深信“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

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统治者对科考内容和形式进行严格限制,重新打造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阶层,稳固其政权统治。到明清时期,考试形式日益刻板,考试内容愈来愈僵化,只限于“四书五经”,立论依据只限于朱熹的《四书集注》,不允许有丝毫独创;文体一律用“八股文”。这样的考试早已丧失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且严重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这样的“人才”自然也没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无力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局势,更别说提出什么治国安邦的良策。由此埋下了清末行政作风沿袭怠废、统治能力衰弱的祸根,致使清朝在东西方对抗上危在旦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思想逐渐被国民了解,广大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积弊进行了大胆的批判,清政府在1905年废除了行之千年的科举考试制。正因科举制度这些作用使其得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上长期存在;又因后期积弊使得科举制度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清末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考试选拔人才这种方式却一直承袭至今。有鉴于此,对科举制度进一步深入探究,取其精华,吸收其珍贵历史经验讲究真正的经世致用,对完善我国当下考试制度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为什么说科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也是士子跻身官场的主要阶梯。它自隋开皇年间创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它在不同阶段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早期的科举制度对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使科举制度成为反对社会改革,抵制进步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一种工具。八股文虽然内容空洞、形式僵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用八股文取士也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总之,我们对科举选官和八股取士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明其得失。

我国选拔人才的制度,从汉代的“贤良方正”到唐朝的“诗赋取士”,其实质是以科举考试制度代替了推举选拔制度,这在历史的发展上无疑是进步的。

1.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汉代以郡国察举与朝廷征辟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东汉以来,崇儒成风,因而产生一些累世经学之家。汉代的察举与征辟,大多以通过经学为上选,累世经学之家常常产生累世公卿。他们在社会上备受尊敬并有特殊地位,此即所谓世族。东汉中期以后,察举与征辟渐渐注重门第而不注重真才识学,仕途渐为少数巨族子弟所独占。这种情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选官制时,变得更加厉害。九品中正制本在慎选人才,但实行的结果,流弊很大。两晋的政权,基本上就是世族政权,中正官几乎全被盘踞在朝廷的世族官僚所攫取。他们所推举的又都是权门子弟,寒门子弟虽有高才异行,也难获高品,这样寒门出身的人就很难跻身上流社会。世族与庶族的界限渐著,结果形成两晋南北朝时代的门阀。由于中正品第人物的标准不是德才贤愚而是家世门第,“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为扩大世族势力,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

门阀制度确立后,世族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拥有特殊的权力,非寒门所能企及。在政治方面,世族占据清要显职,这类官职,位高而事不烦。世族的门第越高,所任的官职也越清要,各有定品,不可逾越。在社会方面,世族有崇高的地位,世族本身也因门第高低不同而等级分明。寒门虽也有居高位、握重权的,但在社会上的地位永远不能和世族相比,其门第也永远无法上升。在经济方面,世族都拥有大量的土地,经济力量特别强大。有的大姓世族,凭借其政治势力,任意封山占泽,据有广漠的庄园,蓄养众多的庄客,为他们经营各种产业。

南北朝时期,世族地主势力日益下降,而庶族地主势力则日益上升。北方的著姓大族在遭受一连串打击之后,至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已经羽败翼垂;而汉化的鲜卑贵族和鲜卑化的汉族寒门地主则虎啸鹰扬。在南方,世族子弟神昏体羸,畏苦惧死;而许多出身寒微的人则恣其所欲,展其所能,很快发迹起来。在世族、庶族两种势力彼此消长的社会大变动中,寒门庶族千方百计挤入世族行列,而代表庶族地主利益的最高统治者又通过考试手段,以抬高庶族,压制世族,使庶族地主参政的机会越来越多。南朝宋齐两代均采用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北周武帝宇文邕则采取“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的选举政策,而“罢门资之制”(《周书·苏绰传》)。这些改革已经为九品中正制奏起了送葬曲。到了隋朝,由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数比世族地主多得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力量日益强大,更迫切地要求掌握政治权利。因此,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也随之激化。而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独霸一方的局面,在当时已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了。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隋文帝便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

2.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一般说来,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选拔官吏时比较彻底地否定了门第出身,为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道路。当时,许多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各级官府,以后便形成一支与门阀势力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历史上称这批人为“清流”。“清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政权注入一批新鲜血液,缓和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吏治腐败。

唐、宋两代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都出身于下层社会。他们正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乃至于迁任中央要职,从而使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治国才能得以施展。例如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年轻时家境贫寒,由于他发愤读书,终于考中进士,官至宰相。他在任上推行“庆历新政”,对北宋的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再如欧阳修,他年幼丧父,“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宋史·欧阳修传》)。后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封建社会,这类人物比比皆是。就唐朝而言,两千多名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外,其他如陈子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大多数诗人,都是进士出身。宋朝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等著名人物,也都是通过科举而步入仕途,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尤其是文天祥,他还是南宋末年的状元。

如此看来,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确曾有过积极的作用。因为,不管怎么说,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毕竟有它的公正性。何况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还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和客观的标准。钱穆曾说: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之下,中国行政官吏的选拔早已通过科举制度而建立了客观而公开的标准,既非任何一个特权阶级(如贵族或富人)所能把持,也不是皇帝所能任意指派的。韦伯也认为近代西方各国官僚制度的建立最初与民主的发展有平行的现象。由于行政官吏的任用采取了客观的标准,因而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结果是被统治的人民在政体面前平等化了。这种政体本身不必即是民主的,甚至依然是专制的,但这一发展还是向民主走近了一步,所以他称之为“消极的民主化”(passive democratization)。值得注意的是,韦伯所举的史例主要都是近代西方的,而其中却包括了中国的科举任官制在内。不但如此,他还特别指出中国的制度至少在理论上更为严格。[1] 所以罗素认为,中国传统文明的三大特征之一,就是通过科举取士充任政府官员而不是实行贵族世袭制度。他说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很多好处,它使不公正的贵族制度在中国及早消亡,使世俗文化成为民族精神生活的中心,使学问和学者受到广泛的尊重。但是,罗素也指出,科举取士制度在中国定型之后所形成的独尊几部古书的陈腐风气,注重八股文章的形式主义,完全窒息了应试者的闯造性。

罗素所指出的科举制度的弊端,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后期的衰落阶段。这时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维护旧的封建秩序,抵制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工具,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极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统治者利用科举考试宣扬腐朽的封建礼教,压制、贬抑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时的科举制度,只能引导读书人成为追求功名的迂腐的书呆子,难以造就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来。考察明清两代的历史,就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科举出身的著名人物越来越少。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不是未曾涉足科场,就是科举屡试不第。前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后者如吴承恩、蒲松龄、吴敬梓等。至于清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虽然也走进了科场,并考取了进士、举人,但他们都是反科举之道而行之,是批判科举残害人才的代表人物。总之,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本身已经失去了量才取士的真谛,成为公正合理的选官途中的绊脚石。这种局限性最突出的是采用了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

更多“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易趣百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横幅广告*12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