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诸葛亮为什么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不愿意冒险的原因可以从蜀汉的国家实力来解读。相对于曹魏和东吴来说,蜀汉是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个国家。曹魏占据了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关陇地区,拥有十个州,而吴国则掌控了扬州、荆州和交州三个州,其中荆州和扬州是与曹魏共有的。而蜀汉失去了荆州的几个郡县后,只剩下了益州一片领土。根据当时的官方统计,蜀汉灭亡时仅有28万户、94万人口,而东吴则有52.3万户、230万人口,曹魏的人口则达到了66万户、443万人口。尽管这些数据可能因统计口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偏差,但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人口差距直接影响到军事实力。三国的人口与军队规模基本保持一致。曹魏当时的总兵力约为30多万,甚至有说法达到40万。而蜀汉在建国时就遭受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因此可供诸葛亮调遣的人力资源非常有限。南中叛乱平定后,蜀汉吸纳了南中地区的人口,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但即便如此,蜀汉的总兵力也只有6万多,据说后来发展到了10万,但具体数字可能存在一定夸大。而吴国的军队规模最多也只有20多万。换句话说,蜀吴联合起来的兵力仍然不及曹魏。指望蜀汉独自与曹魏对抗,取得胜利的难度可想而知。当然,战争并不仅仅取决于兵力的多少,有人或许会提到刘邦的成功。然而,诸葛亮的北伐与刘邦的战略有所相似,只是诸葛亮没有像刘邦那样的运气。刘邦面对的是一群诸侯,而诸葛亮始终面对的是一个北方实力强大的国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进攻路线是通过汉中直插关中。汉中和关中之间被秦岭隔开,秦岭东西长约800到1000里,南北宽度约200到300里,平均海拔超过2千米。从汉中到关中有五条道路可供选择,包括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和子午道。
然而,诸葛亮放弃了魏延的计划,选择了最远的路线,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这条路线虽然距离遥远,但道路条件较为良好。用诸葛亮的话来说,“走平坦的道路,可以轻易地夺取陇右地区,必然会成功而无虞。”陇西地区离曹魏的统治中心较远,也就是说曹魏在该地区的统治基础相对薄弱,驻军兵力有限。蜀汉可以相对轻松地夺取这些地方。一旦陇西和陇右地区被夺取,蜀汉的综合实力将得到增强,随后可以进一步夺取关中,为将来灭亡曹魏奠定基础。其次,陇西和陇右地区是军事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凉州地区拥有丰富的战马资源,董卓和马腾父子正是依靠这些西凉兵马来统治天下。如果蜀汉能够获得凉州的战马和凉州铁骑的支援,就能够建立与曹魏的虎豹骑相媲美的骑兵部队。
了解了为什么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划后,可以看出曹魏的快速奔袭能力要远远超过蜀汉军队。例如,司马懿能够迅速击败孟达,就能够看出曹魏骑兵速度之快。而蜀汉的精锐部队被称为无当飞军,是以山地步兵为主的军团。即使魏延真的能够夺取长安,诸葛亮心中也没有把握能够与魏延会合,因为诸葛亮明白,速度是否能够超过敌军的骑兵是一个未知数。这才是诸葛亮否决魏延计划的主要原因,至于担心损失等理由,则有些牵强附会。
魏延提出的奇袭子午谷之计,被诸葛亮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从三顾茅庐开始,诸葛亮就为蜀汉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随着诸葛亮从东吴手中借取了荆州,蜀汉政权才有了逐步壮大的机会。
刘备白帝城托孤身死,诸葛亮开始掌握蜀汉大权。刘禅继位初期,诸葛亮就开始主张北伐曹魏,兴复汉室。但诸葛亮多次进行的北伐事业,效果却并不理想。随后蜀汉名将魏延提出了奇袭子午谷的计划。但诸葛亮并未认同魏延的计划,其中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率领一万蜀军,与诸葛亮所统蜀军,兵分两路。魏延将作为奇兵,去偷袭长安。
偷袭长安成功后的魏延,将会在潼关与诸葛亮汇合,再之后蜀军会挟奇袭长安大胜的余威,分击中原各地,进而完成一统大业。
当时让魏延产生如此想法的原因,还是因为曹魏政权留守长安的将领,年纪尚小,做事有些畏首畏尾。
魏延觉得自己有机会战胜长安守将,随后蜀军就能步步紧逼就与曹魏军队进行决战。诸葛亮觉得魏延的计谋,风险泰国冒险,所以诸葛亮才会选择更为稳妥的办法,选择攻占陇右。
如果昔年不是因为刘备为关羽报仇,让蜀军败于陆逊之手,随之蜀军损失了大批精锐。不然以蜀军的兵力,是可以部分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计划的。
为了完成刘备托孤,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重任。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做到了蜀汉国内的权臣。即使是权臣,诸葛亮也怕担负蜀军大败的责任。
如果蜀军再度丧失大批精锐士兵,蜀国将会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格。因此诸葛亮后期用兵,需要做到步步为营,也是因此他才否定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划。
其次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魏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即使让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划得逞,蜀军大胜魏军也只会是一番惨胜。
随后摆在诸葛亮面前的就是分兵去占领,魏国的地盘。一旦魏国聚集有生力量进行反扑。很可能就让魏国挟大胜余威直接攻入蜀中之地。
是想为蜀国占领进攻魏国的桥头堡。诸葛亮需要收服魏国属地的民心,只有以战养战的策略,才能让弱小的蜀国去撼动魏国。
除此之外,曹魏名将众多,这些将领又岂能放任魏延,行斩将夺旗之举呢?所以说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计划,是注定要失败的。
魏延的兵出子午谷计划,只看到了军事方面,而诸葛亮看到的却是大局。即使让魏延攻占了长安,那蜀军后续又将如何做呢?
魏延的计划其实和韩信暗,渡陈仓的计划颇为相似。但不同的是,韩信所面对的是,并不统一的中原。而蜀国面对的是长期统治北方的曹魏政权。
即使魏延一时取胜,以曹魏强大的军事实力,后续的爆发,也必会让蜀国会吃大亏。
而且曹魏兵马的数量足以碾压蜀汉,且就后勤补给方面来说,蜀军深入魏国境内粮食将很难保证顺利供应,如此一来,蜀汉失败的几率又变大了许多。
不仅如此,摆在蜀汉面前的选择并不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腹背受敌。其实诸葛亮所主导的多次北伐之战,编者觉得是一场攻心之战。在魏国的眼里,只有司马懿能够抵挡住诸葛亮所领导的兵锋。
只要诸葛亮擒获了司马懿,魏国将因惧怕诸葛亮的智谋,而发生各地将领纷纷投降蜀国的一幕。这样才能让蜀国借势,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
作为臣子的诸葛亮,不想再让蜀军损失大批精锐,所以只能选择步步为营。魏延奇袭长安的计划,可以说是斩首行动。在诸葛亮心里,斩首心动的目标,却是魏国君主心里最后的支撑:司马懿。
即使诸葛亮做不到擒获司马懿,只要诸葛亮能够做到逐步蚕食中原地区。就能让蜀国不断积攒实力,但可惜诸葛亮天不假年。
五丈原诸葛亮的叹息,正是他在感叹自己的寿命太短,不能做到逐步去吞并魏国。《三国演义》因魏蜀吴三国间的互相征伐,才显得魅力非凡。
如果长安被魏延的奇袭计谋攻占,那么蜀国必将迎来大批俘虏。这些俘虏就需要诸葛亮分兵进行看管。之前蜀国攻打魏国,都是与东吴联手。
此次蜀国单独与魏国作战,一旦蜀国有了吞并天下的气势,东吴必定会从后方袭击蜀国。
这样就不是孙刘联手抗曹,而是孙曹合力抗刘了,随之蜀国灭亡之日也就指日可待。综上所述,生性谨慎的诸葛亮才会不同意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划。
占了了陇右地区,蜀军才能获得更大的实际利益。只可惜事与愿违,魏延只看到了军事层面,而没有看到大局。同时马谡又将街亭丢失。
因为马谡的过错,让蜀国错过了大好一次大好机会,所以诸葛亮才会为了平息众怒,而选择了斩杀马谡。街亭就是诸葛亮选中的,攻伐魏国的桥头堡。
为什么当初诸葛亮不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坑,如果实施,蜀汉几年之内就会灭亡。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兵进入汉中,准备实施第一次北伐。在北伐前的军事会议上,魏延提出了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奇谋”,而是在精心准备后,于第二年春实施了声东击西、进取陇右的军事行动。第一次北伐初期非常顺利,曹真大军被赵云邓芝所率疑兵成功地骗入崎岖难行的箕谷,紧接着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服,并收服姜维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但随后由于马谡在统兵防守街亭时,违亮节度,不下据城,举动失宜,导致街亭之战失败,最终蜀汉北伐军进无所据 ,只好拔一批天水民众返回汉中,从战役上看第一次北伐属于功败垂成。由此引发一些不懂军事的后人对魏延“子午谷奇谋”有不同的看法,并据此认为诸葛亮短于奇谋。
我们先看看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是怎么回事:
【《三国志 蜀书 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根据史书记载,可知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实际就是建议蜀汉兵分两路,一路一万人,其中五千精锐士兵、五千运粮兵,由魏延亲自统领走子午谷,突袭关中,拿下长安,然后迅速向东占领潼关;另一路是七万人的主力部队,由诸葛亮亲自率领,经斜谷进入关中,然后迅速赶往潼关,与魏延汇合,阻挡曹魏的大举进攻。
这里有三个基本条件必须满足:
一、为了避免泄密而被曹魏提前防范 ,魏延所部一万人经子午谷必须十日之内抵达长安城下。
实际上,这一条就很难成功。子午谷位于崎岖难行的茫茫秦岭山中,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部,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谷悬崖绝壁,涧深水多,栈道狭窄且破损严重,运粮部队极难通行。魏延所部极难在十日之内抵达长安,必然消息泄露,将遭到曹魏军队的据险阻击而覆灭。
我们看看下面几起军队穿越子午谷的实例:
公元230年八月,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其中大司马曹真亲率十多万军队走子午谷,正好遇上连绵阴雨,结果用时一个多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路程。由于路途艰难,物资消耗巨大,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并且其他战线均遭受重大挫败,而汉中的蜀汉守军正严阵以待。曹魏朝廷见势不妙,赶忙诏令曹真撤军,这使得曹真逃过一劫。
公元354年二月,东晋大将桓温命令手下将领司马勋从子午道秘密出兵攻击前秦,意图出其不意拿下长安。司马勋所部五千精兵及若干运粮兵紧急行军半个月后,刚刚走出子午谷,正在人困马乏之际,突然被前秦丞相苻雄率领的七千军队包了饺子,全军覆没,桓温北伐也因此无功而返。
到了盛世唐朝,才动用国家力量对子午谷进行了大规模平整修缮,其中给杨贵妃快马送荔枝就是经由子午谷。但尽管如此,子午谷依然崎岖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