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cted Image

历史上的曾国潘

2024-08-31 09:28:08 娱乐生活 bianji01

 

历史上的曾国潘

在评价曾国潘时,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英雄或卖国贼,而是要理性看待他的种种行为,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历史的真相。曾国潘,作为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其评价在不同人群中存在着巨大分歧。这种分歧常常源于人们所站的立场、角度以及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在讨论曾国潘时,有人将其视为名留青史的大英雄,有人则将其贬为遗臭万年的卖国贼。这种争议也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赞誉。

曾国潘的名声遭受争议主要源于他在一些历史事件中所做的决定

1.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曾国潘曾参与镇压,甚至与外国军队合作。这一行动被一些人视为出卖国家的行为,将他贬为汉奸。曾国潘的行动背后也有其所处时局和内外压力的因素。历史中任何人的决定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而评价一个人应当考虑到其所面临的复杂情境。

2.湘军的屠城行为也是曾国潘受到指责的原因之一。他的部队在攻入南京后对城内居民进行了屠杀,这种野蛮行为不仅引发了公愤,也对曾国潘的名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这一行为被一些人认为是他的大错,但也应当理解当时战争环境的残酷性以及历史时局的局限性。曾国潘在屠城问题上的责任无法回避,但这也是历史给予他的沉重包袱。

3.在“天津教案”事件中,曾国潘的处理方式也受到质疑。这一事件中,曾国潘在面临内外双重压力的情况下,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态度,维护了国际友好关系。然而,这一选择被认为是卖国求荣,导致了他被指责为卖国贼。事实上,他当时的处理方式可能受到了种种限制,不仅要顾及国家利益,还要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抉择。

曾国潘功过并存,体现了他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他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致力于推动我国的近代化进程,这一努力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奠定了基础。他的努力中也夹杂着不少阴暗面,无论是屠城行为还是政治抉择,都在他的历史形象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客观公正是至关重要的。曾国潘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特定时代背景、政治压力、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评价一个人时,应当充分了解其所处环境,并尝试站在当时的角度去审视。历史评价的分歧和争议,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历史中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

历史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画卷,每个人物都有其光辉和阴影,而我们的评价应当更加充分、全面,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有什么贡献?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虽然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又因他忠于晚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褒贬不一。

曾国藩28岁那年到京城会试,赐同进士出身。他的朝考成绩出奇的好,列一等第三名。从此开始了他12年的京师为官生涯。从1840年的翰林院检讨,到1849年的礼部右侍郎,十年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员,是权倾朝野、臭名昭著的权臣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其实曾国藩想做一名忠臣,他看不惯官场的暗流涌动和腐朽,屡次上书想要提醒皇帝改革制度做出改变。但他的建议根本得不到重视,反而使自己在朝堂上越来越失势。

在穆彰阿被罢黜不久后,朝廷令曾国藩到江西主持乡试,他被迫离京。途中又获悉老母故去,他便只好回家奔丧。在他奔丧的几个月间,太平军声势愈盛,接连击败了朝廷的八旗军和绿营军,朝廷只好将目光投向地方武装力量,因此不断授予团练的职位以期遏制住太平军。这种情况下,天下大势又给了曾国藩走上政治舞台的机会。

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当时湖南许多不满地方官员压迫和地主豪强剥削的农民趁机起义,曾国藩断然采取铁腕高压政策,稳定了当地的局势。

之后的十余年里,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和太平军大大小小数百余战,获胜或负,最终于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但因湘军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

1868年,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他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于是遵从法国的要求下,坚持决定处死为首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46万两白银并派崇厚道歉。这个交涉结果引起了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的极大不满。曾国藩背负骂名,不久病情加重去世。

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晚清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积极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并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用忠义理智信去陶冶官兵,维系军心。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了好几代人,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

曾国藩在儒学上的成就也是非凡的。他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他认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家应取其同避其异,兼收并蓄,这样才能推进儒学的发展。

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就是此中的杰出者。

他的持家教子之术 也堪称是非常成功的。比如他的次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于1881年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被认为是晚清一次较为成功的外交行动。曾国藩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亲戚邻里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是有可学习参考的价值。

曾国藩在书法上也取得突出成就。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褒亦贬,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提出乾坤大源书法本源说。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他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由继承古典到创新并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成为当代典范。

他算是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真正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但也有屠城勾结洋人的历史污点。曾国藩的好与坏很难去评判,我们只能客观公正地展现他的功和过来诠释他的一生。想必他也觉得这种身后事,就教与世人说去吧。

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

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资料:曾国藩-百度百科

曾国藩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曾国藩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收李鸿章为徒)。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

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作为一个时代非常优秀的人,他也有自己人性的一面,当被太平军打败之后,曾先后两次跳江自杀。当他失败的时候,他受到当朝人的嘲笑,他的自尊心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他后来的成功都是在其前面失败的基础上累积起来的。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区坪塘镇伏龙山下桐溪寺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墓地仍残留石马等遗迹。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横幅广告*12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