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cted Image

什么是新课程

2024-08-02 13:36:20 娱乐生活 bianji01

 

什么是新课程

新课程主要指的是教育部门或机构对旧的教学大纲进行创新和改革,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体现在课程的构架和编排上,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倡导活动引导、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它主张通过启发式、探索性和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获得体验和成长,从而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还强调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生活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倡导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意味着新课程不仅关注书本内容,更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和个别差异,倡导因材施教,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建设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和内容,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和校园实践中。同时,家长也需要对新课程有所了解,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类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都可以被认为是新课程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扩展性上,新课程的概念和优越性可以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无论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新课程的介入都有可能改善教育的现状,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一、教材里叙述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知识,它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

如地理分布规律、地理观点、地理概念包含着客观现象的特性和规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实验活动的方式和过程。作为地理教师,要将人类获得知识的初始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使书本表述的结论式知识还原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知识,使学生个体“与人类知识产生的过程总体‘相遇’”,从而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时,向学生介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是一个球体”这一当代人觉得十分简单的知识在历史上却充满着神秘与曲折。

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知识经验,建构了大量的前科学概念。

这些原有知识经验是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而且还是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在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先前体验所形成的概念,感受知识的存在,体验知识就在身边。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多民族的大家庭》时,让学生收集1980版和1996版的人民币,并请学生从不同版本不同币值的正面图案中分析我国部分民族的服饰以及找出人民币中有几种民族文字等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入手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三、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要通过内化与外化的过程,需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就要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保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交流与操作训练等方式,使教材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1.创设交流机会,在交流中内化知识。言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维水平,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能力,促使知识内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机会,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如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仔细描述所观察的内容;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对话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相互问答和相互议论;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安排学生观察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并进行交流等。

2.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在训练中内化知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只有放手让学生在概括定义、发现结论、证明原理、解答习题等训练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及时地修正错误,才能使他人的知识经验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只有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习落到实处。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板演、操作、猜想等。如在教八年级《地理》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网》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多个旅游景区,并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让学生在参与这项活动中理解并掌握各种运输类型的特点、分布以及影响选择交通类型的因素。

四、学科知识在教材中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出现。

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应是学科思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站在课程的角度思考这一节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知识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科思想为灵魂,以学科内容为载体,设计教学的整体框架,使学科知识上升为学科思维,从而优化学生的学科品质,发挥学科教学的智力开发功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知识展开之后,沿着相反的方向,加以简化,进行压缩、提炼、抽象、概括,回到原有的结论。再次,教师还要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特性体验、个性化理解文本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提问、对比、分享观点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从而保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独特性基础上,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使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实现教材知识的活化。如在教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与民居》时,首先请学生谈自己所喜欢的居住环境。同学们的选择多种多样,理由独特。有的同学说自己喜欢住在沙漠地区,因为沙漠地区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有的同学说喜欢住在冰原地区,因为冰原地区富有浪漫情调;有的同学说喜欢住在热带雨林地区,因为那里生物多种多样,食品丰富;有的同学说喜欢独居大山深处,因为那里远离城市,空气清鲜等等。在肯定学生个性化选择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从下列四处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居住地:A处是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温度适中的平原地区;B处是严重缺水的沙漠地区;C处是交通不便的高山地区;D处是终年严寒的北极地区。表决的结果是80%的同学选择了A处。教师在同学们表决后,再出示氏族社会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和当今社会三张不同时期的人类聚居地分布图,让学生的思维聚合到“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习主题上。

什么是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拓展资料: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

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新课程体现了哪些特征?

新课程体现出以下三大课堂教学理念:

1.生活性(——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追求教学的真实性,淡化教学的纯艺术性追求,即教学语言滴水不漏;教学环节天衣无缝;细节处理独具匠心;时间安排精确无误;教学运行波澜壮阔。我们宁要有缺陷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要回归生活,强调对话、交往、互动的生成性教学。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线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反思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及造成的原因,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从根本上摒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关注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 要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做出过这样一连串的追问:“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苦苦探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吗?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 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就会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以上内容就是易趣百科为大家带来什么是新课程的全部内容,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易趣百科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横幅广告*12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