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音”部的部首汉字“音”,“音”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入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内容需要加强记忆。其详情如下:
音。读yī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指事字。本义是乐音。
(音字的字形演变)
“音”字的造字方法许慎描述为“从言,含一”似乎不好理解,其实就是:“音”是在“言”字所从的“口”旁中加了区别符号形成的指事字,在甲骨文中“言”与“音”为同一字,字形在西周楚王领钟的铭文中才开始有区别。但在用法上仍然相互通用。不论“口”中加的是短横、或者是短竖,或者是小圆圈,字形虽然不同,但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八音组合)
在《说文解字》体系下,“音”与“声”两字互训,《说文解字·耳部》:“声,音也。”但两个字实际上也有差别。许慎在“音”的解释中基本已经说清:
“音”,其实是“声生于心有节于外”的声,音,是有“节奏、节拍”的声。声,只有高低、长短,所以他说:“宫、商、角、徵、羽”,是“声”(其实是单独发出的);而通过乐器“丝、竹、金、石、匏、土、革、木”等发出的是“音”。实际上,后面还有一个“乐”,就是有声音高低、节奏编排,并演奏出来的叫“乐”(具体可见以后“木”部“乐”的说解)。
所以《礼记·乐记》说:“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为何物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乐”为何物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
(五声、五行、五脏与八音对照)
平常我们说的“五音不全”中的“五音”,其实指的就是许慎这里说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严格一点说,应该叫五“声”不全,这几个字不能读错,它是中国古代古乐曲的五声音阶:“宫、商、角(读jué)、徵(读zhǐ)、羽。实际上,五声之外还有“八音”,就是许慎说的“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般认为,标准的“八音”,指《汉书·律历志》中所载的八音:“土曰埙(xūn),匏曰笙,皮(即‘革’)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磐,金曰钟,木曰柷(zhù)”。所谓“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五声调和,八音和谐,音乐就成了。
回到课程,接着说“音”字,音的本义是乐音。《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舜辅助尧帝)二十八年后,尧帝逝世了。人们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悲痛,三年间,全国上下停止了乐音。《庄子·徐无鬼》:“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弹奏起这张瑟的宫音而那张瑟的宫音也随之应合,弹奏那张瑟的角音而这张瑟的角音也随之应合,音调相同的缘故啊。
(琴韵)
本义之外,“音”还有其他用法:
(1)乐曲、歌谣。《正字通·音部》:“音即乐也。”《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郑玄注:“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孔颖达疏:“音则今之歌曲也。”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声”非一种,其中有同有异。不同的声音互相配合,因而产生变化;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就称之为乐曲。
(乐曲)
(2)语音。又有两种细分用法:其一、语音,口音。比如:配音。贺知章《回乡偶书》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是这个用法。其二、字音、音节。比如:注音。
(乡音未改)
(3)言辞。《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往日言辞别忘记,到死与你不离分。又指信息。《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孔颖达疏:“汝虽不来,当传书信,毋得金玉汝之音声于我。”走后别忘把信捎,切莫疏远忘友情。
(4)通“意”,意思;心意。比如:听话听音。《管子·内业》:“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不可以用声音去呼唤它,却可以用心意去迎接它。
此外,音还是姓氏。《万姓统谱·侵韵》:“音,见《姓苑》。”
“音”的小篆写法如图:
(音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8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