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智能化和电气化变革重要交汇点,线控底盘在国内正掀起一股布局投资热潮。
放眼市场,近两年以伯特利、拓普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技术提供商,以及长城、比亚迪、吉利、集度这样的整车企业,都在争相发力线控底盘。发展到现在,在关键的线控制动领域,国内已经有数家企业成功实现了相关产品的小批量量产,初步实现国产化落地。在线控转向领域,部分企业亦在积极布局,不断打开国产替代的新发展局面。
出于对国产线控底盘广阔市场前景的认可,资本市场投资者们也在密集驻足加码。近日,线控底盘赛道的“黑马”玩家利氪科技宣布获得多家国内外头部投资机构近2亿元的资金加持,据了解拿下这笔投资距离利氪成立不过半年的时间,充分凸显了市场对其的认可。未来,新获融资将被用于量产利氪最新一代线控制动产品。
图片来源:利氪科技
线控底盘迎窗口期,本土企业密集布局
所谓线控底盘,顾名思义以线控技术替代传统机械结构,将驾驶员的操作动作经由传感器转变成电信号,来实现对车辆制动、转向等的控制。
由于技术门槛高,加之外资企业整体布局相对较早,此前线控底盘市场曾长期被国际Tier1垄断。近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的快速发展,对线控底盘提出了新的需求定义,紧抓这个重要的窗口期,一批本土企业纷纷趁势而起。
特别是核心的线控制动技术,由于可以通过高效、稳定的制动控制,助力新能源汽车实现制动能量回收,有效提升整车续航,缓解里程焦虑,并且更精准地响应AEB、ACC等自动驾驶系统发出的制动请求,提升驾驶安全性和可靠性,正成为本土企业集中攻克的重点。
瞄准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核心领域,利氪科技选择了从难度最高的线控制动切入。虽然成立时间并不长,目前利氪科技已经成功研发了全液压解耦线控制动系统DHB,该产品集成自动驾驶需求、能量回收功能,不仅可以实现线控制动功能的踏板解耦,还可以搭配任意品牌的基础款ESC或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产品,大大降低了主机厂的开发时间与研发费投入,同时还能与ESC搭配实现制动冗余功能,是L3及以上等级自动驾驶汽车的刚需。
利氪DHB通过深度集成的能量回收算法和支持自动驾驶的算法,可助力新能源汽车提升16%-20%的整体续航里程。相比于传统的制动系统,在自动驾驶功能中,百公里初始车速下刹车距离可缩短 13m。
液压解耦电子制动系统DHB,图片来源:利氪科技
通过将DHB与车辆稳定控制相关的功能进一步集成,利氪科技还研发了one-box集成式智能制动系统IHB,形成全液压解耦two-box(DHB+ESC)和one-box(IHB)双线并举的产品布局。其中DHB将于今年年中正式量产,IHB则将于下半年正式量产,利氪科技因此将成为国内最早量产全液压解耦线控制动系统和首批量产one-box线控制动产品的本土线控底盘系统供应商。
集成式智能制动系统IHB,图片来源:利氪科技
不过从技术路线来看,在线控制动领域,two-box方案在国内仍是主流,已经初步实现了量产化。而one-box方案,虽然在性能和成本等方面占优势,但由于集成度更高,技术难度更大,目前只有博世、大陆、采埃孚天合、伯特利等少数企业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
利氪科技认为,未来one-box和two-box路线有望长期并存。其中one-box由于本身就搭载了能量回收算法,并且成本更低,更符合当前新能源汽车快速爆发需求。而two-box方案,因为可以通过电子助力制动系统与ABS或者ESC等形成制动冗余,能够更好地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所需的高安全冗余。
实际上业界还有另一种解决思路,即one-box方案加上一个冗余模块,同样可以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冗余要求,比较典型的如博世的IPB+RBU组合。在利氪科技看来,随着高阶自动驾驶产品的逐步落地,类似DHB+ESC这种two-box方案将成为自动驾驶冗余备份的主流趋势。
刷新线控制动量产速度,利氪科技有何秘诀?
在线控制动领域,尽管本土企业已经实现了小规模量产,但现阶段市场仍然由外资Tier1巨头占据主导,主流解决方案包括博世的iBooster+ESP和IPB,大陆集团的MK C1,以及采埃孚的IBC,整体市占率约在95%左右。在如此严峻的市场格局下,利氪科技却能迅速获得众多整车厂及投资者的青睐,背后原因令人好奇。
要知道过去研发一款线控制动产品,由于要开展大量的测试,一般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量产状态。近两年随着整车迭代升级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研发周期虽然有所缩短,也需要大概三年的时间。
而利氪科技从团队组建至今仅两年的时间,已经实现产品从开发到量产前测试验证的阶段,今年3月份完成了国内6家车企共计九款车型的冬季标定测试,首款线控制动产品将于2022年中在车企实现量产,此前从未有过企业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获得多家头部车企主力车型项目定点,可谓创造了行业奇迹。
利氪科技2022牙克石冬季测试,图片来源:利氪科技
梳理背后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利氪科技技术路线的先进性。
在线控制动领域,目前本土企业很多都是通过解耦空行程来实现机械半解耦,空行程长短一般在10mm左右,这种结构容易造成极端工况下驾驶员踩踏板而无制动的恐慌,且由于空行程的存在,能量回收等级和系统失效减速度也会受到限制。
意识到这一点,利氪科技成立之初就在技术方案和产品架构上做了全新布局,选择了全液压解耦技术路线,即通过制动踏板和液压机构之间的解耦,实现更加真实、细腻、可靠的踏板感体验。另外,由于这种结构无踏板空行程,任何情况下制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整车都能立即产生减速度,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回收效率,并且避免了主动建压时踏板下沉。
其实利氪科技并非首家采用该技术路线的企业,不过行业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相关解决方案据悉还没有真正实现量产,这也从侧面印证这一技术方案的壁垒之高。
“要实现纯液压解耦,必须引入线性电磁阀,用以调节电流,根据压差精确控制电流,而这项技术在国内本身就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另外纯液压解耦对控制算法的要求也更高。” 利氪科技指出。
电磁阀作为液压解耦方案重要的核心执行器,涉及的技术领域众多,涵盖机、电、磁、液、热等多个学科,不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电磁场、流场、温度场等多场的耦合,工艺制造层面也必需考虑材料特性、热处理工艺等的配合,因此长期被外资巨头所垄断,本土玩家绝大多数只能选择外采。尽管如此,利氪还是选择了自研自产,以通过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自主权,更好地实现在线控底盘领域的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据悉,利氪也是国内少有的掌握了线性电磁阀电磁场技术的零部件企业。
图片来源:利氪科技
利氪科技不仅仅将“解耦”思路用于产品设计,还包括商业模式。基于全液压解耦,利氪科技能够通过软件算法来实现主机厂不同踏板风格的需求定制,并可搭配任何品牌的基础款ESC 或ABS,赋予整车厂更大的选择自由度,打破了过去外资企业线控制动系统与ESC需捆绑销售的行业“潜规则”。特别在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探索方面,利氪科技摒弃了过去传统大厂主导的“黑盒”模式,可以与整车厂进行深度协同,联合开展定制化研发,更好地和主机厂一起探索更高阶的自动驾驶功能,更高效的能量回收系统,提升整车性能。
另外核心团队本身具有丰富的线控底盘领域从业经验,也是促成利氪科技产品能够快速落地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利氪科技创始团队深耕底盘行业数十年,核心研发人员主要来自博世、采埃孚、大陆、华为等大厂,平均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
利氪科技CEO惠志峰,曾负责了博世早期线控制动项目在国内的业务拓展,利氪核心研发团队曾参与了采埃孚与博世首个项目的落地及研发,项目量产经验丰富,被行业认为是国内少见的具备完整线控底盘平台开发能力和应用落地能力的团队。正因为如此,在最开始的产品规划上,利氪科技选择了先从线控制动做起,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过去从业经历的延续。
持续扩充产品线,重新定义底盘新时代
伴随着各股势力密集涌入,自主线控底盘赛道正不断被引爆。据相关预测数据显示,从2023年开始国内乘用车线控转向市场将逐步爆发,到2025年左右预计会达到约70亿元的市场规模,届时国内乘用车线控制动产品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整体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为此,除了积极推动头部车企线控底盘定点项目的规模化量产,利氪科技也在持续拓展产品线。目前在线控转向领域,利氪科技已经开始了早期的资源布局,计划于明年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这与市场整体节奏基本一致。作为自动驾驶的标配,线控转向受限于技术难度大,安全冗余性要求高,现阶段大多数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比如博世、捷太格特、耐世特、舍弗勒等的线控转向产品,预计最快将在2023年左右量产。另外,据利氪科技透露,该公司还在联合某造车新势力积极布局新一代线控制动产品(EMB和底盘域控制器),与主机厂深入合作开发,逐步完善底盘产品版图,聚焦实现线控底盘的本土化发展。
图片来源:利氪科技
为支撑上述目标的实现,利氪科技在人才储备上也在不断加大投入,计划在珠三角及长三角周边等汽车产业聚集的地区布局研发中心,实现多地联动协同开发,更好更快的满足和响应周边车企客户需求。预计今年年底会达到150人左右的规模。
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的快速发展,驱动市场对线控底盘的需求日益增长,持续进行产能扩展同样是利氪科技现阶段的重点。目前利氪科技位于上海闵行的工厂可以实现年产30万套DHB/IHB产品,从下半年开始利氪将会继续投入第二期、第三期产线,最终产能预计达到90~120万套左右。
线控底盘国产替代已经是大势所趋,鏖战的帷幕已经拉开,接下来随着各家企业的产品陆续落地,真正具备优秀产品力和快速量产落地能力的新一代本土Tier 1 有望重新定义底盘新时代,谁将逐鹿中原,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