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快乐!恭喜您从京东顺利毕业!感谢一路相伴!”
上周一(3月21日),有人在脉脉上发了一张奇怪的照片。
除去《毕业须知》这个奇怪的名字,以及那有点不着调的开篇词外,这份文件横竖无论怎么看,似乎都该叫“离职须知”才对?
这确实是份离职须知,因为它正是报料人——某位前京东员工,从HR那边领到的。
使用“毕业”这样的措辞来代称大规模裁员,莫名联系上了应届大学毕业生那个著名的“毕业即失业”说法。无形之中,颇具黑色幽默感。于是“京东毕业”以及“毕业式裁员”等等的哏,就这么火了。
国内互联网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头。近年来,该观点堪称各方的共识。但包括各家大厂在内的无数人,又开始对一个被称为“第二曲线”的增长预期念念不忘。
自从“下沉市场”概念于2018年开始兴起,国内各家“大厂”,无论电商抑或是各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均倾注大量精力和资金去进行开拓和发展,各自期待来自该市场的强劲增长,能够自某一时刻,以某种形式滚滚涌来……
在中国欠发达的边缘地区,有一个被业界普遍认为存在的“下沉市场”
但令人遗憾的是,比“第二曲线”先一步到来的,却是不得不裁员的惨痛,以及增长并不会到来的残酷现实。
京东的裁员风波
有关京东本轮裁员的细节,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并汇总大量细节后,情况大致如下。
总的来说,上周一的这场裁员,既不能算是突然,也谈不上出人意料。
尽管企业方面事先并未公布过计划,保密工作搞得还是挺不错的。但对隶属于京喜拼拼事业群的京东员工来说,这不过是早晚而已。
根据多位当事人的说法,裁员的过程并无多少波折:周一(3月21日)下午,负责江浙“战区”的京喜拼拼员工,被告知部门将被解散。然后,所有人开始排队签署协议、上缴工牌……
不过,要说这次裁员有多“突然”,那也未必。因为早在去年的6~7月以及今年的1月,京喜拼拼已经陆续关闭其福建、广东、甘肃、贵州、山西等多个“战区”。员工除少数被分流至其他部门,其余多数遭到裁撤。
但上周一有别于前几次的地方在于,除了进一步裁撤“战区”外,实际也波及了整个京喜事业群。京喜达(快递业务)、电商京喜(社交),以及为一些小微零售店铺提供货物批发支持的京喜通(原京东新通路),均有不少岗位遭到裁撤。
根据不完全统计,京东这一波裁员的总数,约在400~600之间。占比达到了整个事业群(4000人规模)的10%~15%。
至此,目前京喜拼拼还活着的“战区”,就只剩下了北京,湖北、河南和山东。
尽管在2021年初上线时,京喜拼拼被视为京东向着下沉市场发力的关键,关乎整个京东平台未来的增长。然而京喜拼拼会有此结果,其实早就有过“预告”。
虽说“不会再靠烧钱来换规模”,但钱终究还是烧了一些的
京东官方此前曾多次强调:不会再靠烧钱来换规模。用京东零售现任CEO徐雷的话来说就是:通过砸钱建造的壁垒并不长久,京东会摒弃依靠补贴等粗放的流量型增长方式,进入到精细化运营的阶段。
显而易见,这一波裁员后还“活着”的那四个“战区”未来到底留还是砍,全看其能不能自负盈亏了……
挥刀砍向“下沉市场”业务
进入2022年以来,国内互联网企业有关“下沉市场”的裁员,已出现多例。
今年1月10日,堪称国内下沉市场“鼻祖”的拼多多,以“人员优化”的名义启动大规模裁员。
拼多多曾是996的重灾区之一
网传裁员方式为突然袭击。当天通知当天决定,不签署协议连工位都不许回。如果想要考虑或者打电话,也只能在会议室内当着HR的面。甚至想去厕所都会被尾随。
3天以后,轮到了近两年来在下沉市场以“卖菜”出名的叮咚买菜。
根据知情者在脉脉上的吐槽,叮咚买菜的裁员涉及采购、算法、运营,乃至于招聘部门,裁员规模在10%~50%不等。
“我前一天还出差,回来就被通知裁员。”当时有被裁员工直到收拾东西出了公司大门,都没缓过劲来。
消灭菜市场,曾被叮咚买菜视为其目标之一
然而叮咚买菜却竭力否认“裁员”这一说法。1月15日,其PR部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上述消息均不属实,是没有事实依据和严谨数据来源的恶意猜测。”并进一步宣称,将对所有不实传言保留追究的权利。
但更热闹的,还得看2月和3月。
因为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京东,在这段时间里另有四家够格称“大厂”的巨头:美团、阿里巴巴、滴滴,以及腾讯,也奋力举刀,砍向了自己的“下沉市场”部门。
2月17日,新浪科技爆料称:有来自美团内部的消息确认,美团优选事业部已经开始裁员。无论是直营团队还是代理团队均无幸免。
这次裁员事先是有迹象可循的,因为在1月底的时候,曾有自媒体爆料:分管美团优选事业部的美团高级副总裁陈亮,在今年1月29日被宣布脱离业务一线,转任公司顾问。
由于当时宣布接替陈亮,掌管美团优选的郭万怀,其实是CEO王兴的妻子。所以一度有媒体质疑这是在搞“夫妻店”,认为是对投资者和股民的不负责。
但后来的事情则证明了,临时由老板娘接手的,往往是那些“快刀斩乱麻”的工作。
美团之后轮到了阿里巴巴。3月11日,根据多个渠道爆料,阿里巴巴也启动了针对旗下MMC(社区电商)事业群的裁员计划,比例约为20%。
如今,这两个对头一个遭遇了裁员,另一个更是被直接解散
20%的裁员比例,应该说是相当大的。然而与3天后滴滴的操作相比,阿里对MMC的减员,四舍五入连“优化”都算不上。
因为在3月14日,仍深陷美股退市泥潭的滴滴,并没有搞什么渐进式的裁员,而是关闭了旗下社区电商平台橙心优选。
原隶属橙心优选的员工,除少数可能得到内部分流外,全员裁撤显然是唯一的途径。
砍整个项目的,除了滴滴还有腾讯。
3月16日,腾讯被爆料开始大范围裁员,平台及内容业务事业群(PCG)以及全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均被波及。其中,隶属于PCG的小鹅拼拼项目组,更是被直接解散。这似乎也延续了腾讯搞电商就是“不行”的惯例。
许多人甚至都不曾听过这家的名字……
而凡此种种,如果把搞二手电子产品回收产业的爱回收等,也视为一种广义上的下沉产业,那么国内数得上号的进军这一市场的主要几家互联网企业,这一轮可以说是全军覆没的——或者缩减相关业务团队的规模,或是干脆直接解散。
那么到底是“大厂”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下沉市场”本身有问题?显然,两者都有问题。
“第二曲线”的海市蜃楼
用户数增长放缓、交易总额增速减弱。进入2017年以后,随着国内互联网市场增速的放缓,互联网巨头们对未来最初的焦虑,多始于那个时期。
截至2018年末,使用阿里平台的中国零售市场年活跃买家数达到6.36亿人,同比增长23.5%;京东的年活跃买家数为3.05亿人,同比增长4.5%。即便是数据较为光鲜的阿里,于2012、2013年度,分别达到42.9%和48.9%的增长,不可同日而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看似土味十足的拼多多——2016年的年活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规模,2017年则是2.45亿,至2018年已达到了4.19亿。
如此惊人的业绩,自然引来无数投资机构、智库扎堆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而所谓的“下沉市场”概念,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成型的。
一些机构基于对拼多多与淘宝用户数量的分析,通过排除其双方重合的用户数量,认为拼多多的成绩得益于拥有一个至少2.1亿规模的独占市场。
这种推论更是引导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中国的主要城市的边缘和角落,以及广大的三、四、五线城市、城镇还有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个规模以亿计,至多可达10亿规模的潜在市场。
这些用户,大多也消费不起淘宝、京东上那些“高大上”的商品,所以“土味十足”且主要走性价比路线的拼多多平台更适合他们。
智库设想中的,所谓的拼多多独占用户群
而进一步的推论认为,这些人可能未必看得懂微信好友圈、今日头条上的那些“高深”的资讯。所以更加“接地气”的趣头条,才会在当时有着一飞冲天的力量。
总之,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欣赏能力都较为有限,然而胜在规模巨大。对于如此巨大的市场,如果有企业可以去善加利用,则必将有机会,至少跻身位列“大厂”行列。
彼时,欧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瑞银(UBS),发布了一份长长的报告。报告高度称赞拼多多为“最有趣的购物场所”,并将其新募股票分在了“买入”一级。
尽管其中并未有只字涉及说什么“下沉市场”,但“洋大人”的肯定似乎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其存在。
对拼多多的判读,UBS也掺了一脚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始于2019年,并在国内疫情整体得到控制的2021年达到巅峰的,这波所谓的社区电商高峰。
尽管其中鲜有什么新兴或者初创的平台,多是本着“再创辉煌”或者捍卫财报的目的,毅然转身杀入其中的“老巨头”们。
然而,这个所谓的“下沉市场”,很可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作为一篇要考虑阅读体验的推送内容,而不是什么高度专业性的报告,本文显然无法去堆砌太多的内容、罗列大量数据并进行计算。但要窥破这种程度的虚无缥缈,着实也用不着费太多的功夫,因为这实在太过无聊了一点:
2018年12月末,CNNIC曾经发布过数据:截至月初,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了8.28亿规模,而网购用户规模增至6.1亿。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2018年阿里的用户数据。6.36亿这个数字来自阿里旗下天猫、淘宝等平台用户数的累积,其实已经超过了CNNIC的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而若是再将所谓拼多多的独占用户数拿来进行累加,则所得数字将会超过中国网民的总规模……
所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正如背着香奈儿的顾客也会光顾这里,在拼多多购物并不妨碍登录京东或者天猫
奇怪了,难道月入一两万的人,平时路过临保食品特卖店的时候,就不会挑选几件入眼的吗?难道城市中产甚至富裕家庭,就从来不会去菜市场买菜了?
描述互联网大厂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广为流传,但却不被太多人当回事的词——野蛮发展。
所以,这个“野蛮”的描述,到底从何谈起呢?
如果将非典大流行,进而促成并助推了中国电商企业崛起的2003年,视为中国互联网大厂,乃至于整个互联网经济崛起的元年。那么一直到2018年,在整整15年时间里,其发展程度和烈度,几乎可以用“井喷”来形容。
但这里为什么要用2018作为节点呢?因为在这一年,推动电商、互联网大厂,乃至于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关键基准——流量,终于还是逐渐到顶了。
2021年8月27日,CNNIC发布数据: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10.32亿规模,达到了总人口的73%之多。
换言之,目前的中国已经是上至80岁老者、小到才读小学的儿童,除了那些实在用不了智能手机或者电脑设备的,但凡是能上网的,都已经上了。
下沉市场,本质上是人们基于低端实体商业的脑补
这个现状似乎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下沉市场”如此虚无缥缈,甚至不太经得起推敲。但令人遗憾的是,竟然有那么多的大企业,抱着那不切实际的空洞愿景,并对其倾注了大量的资源和金钱。
笔者不相信,如此众多的商业精英,会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所以,这难道又是一个皇帝新装的故事?
遗憾的是,童话中公开讲出真话的那个小孩,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大厂”们似乎将注定,会迎来属于各自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