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cted Image

探索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发展道路——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论坛即将举办

2024-08-19 10:32:49 汽车知识 bianji01

 

在实现碳中和的共同愿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市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预示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补能基础设施产业也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对加快构建适度超前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做出部署,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等资源,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提升城乡地区充换电保障能力、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充电设施运维和网络服务、做好配套电网建设与供电服务。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技术,优化布局,促进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以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工作方案。

尽管如此,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依然面临挑战。换电模式以补能迅速、车电分离降低用户购车成本等优势逐渐得到市场认可,长期来看,动力电池标准化以及不同换电站的互联互通等问题将会成为换电模式发展的挑战;大功率充电设施能够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速度、提升用户充电体验,如何处理好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将是下一步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和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将给电力系统、城市规划和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等领域带来改变。对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表示:新能源汽车补能技术路线逐渐成熟,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产业融合逐渐增强,石化、地产、汽车等行业多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升。

从城市的视角看,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在城市的空间落位问题是制约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的痛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认为:“针对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协同发展现状,下一步应从建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监测平台、加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协同管理、城市存量空间的交通能源设施供给模式创新以及完善交通能源设施与城市规划协同的政策规范体系几方面开展工作。”

从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视角看,能源补给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匀、偏远地区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节假日高峰期高速公路难以满足用户充电需求等问题亟待解决。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姚恩建提出:“充电需求是用户充电行为的集中体现,是用户综合剩余荷电状态、活动位置、出行特性、充电设施布局等方面因素做出的决策。因此,需要在分析用户充电行为决策的基础上,准确辨识用户充电需求,依托交通流大数据,精准预测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时空分布,进而合理布局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形成更加契合用户出行需求、充电需求的能源补给设施规划方案。”

针对以上重点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共同发起《面向数字化和低碳化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建设与可持续运营》重大课题,围绕新一代城乡智能充电网络、大功率充电网络、光储充一体化设施、换电站、电池管理设施、移动能源服务设施、“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等七类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及商业模式开展研究。

为凝聚各方智慧探索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发展道路,3月27日上午,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同期将举办“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论坛”。论坛主题设定为“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和可持续运营”,将重点围绕油、气、氢、电、换、光、储等多元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协同规划、运营模式、标准体系、政策支持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横幅广告*12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