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交通和能源构成了相互支撑、互为约束的碳链条。交通需求会影响汽车保有量和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量,从而影响碳排放。汽车终端用能结构及能耗水平又反过来影响能源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能源绿色化决定了汽车上游制造端及道路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三方必须全方位协同才能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如何加快汽车产业、能源、交通的结构调整,推进车辆新能源化、智能化与能源清洁化减碳协同增效,将是全球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任务。为探讨汽车、交通、能源三大行业如何有效协同,才能携手实现共同目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成立了《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月25日,该课题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剖析了协同背景下汽车、交通、能源领域各自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制约因素。结合国际、国内低碳发展形势,提出了推动汽车、交通、能源领域协同减碳的重点方向及典型路径。
第一,基于汽车电动化,推动城市交通运输用能低碳化。为应对未来交通需求与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趋势,需不断推动汽车全面电动化进程,实现城市交通运输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普及新型燃料技术的替代。
第二,基于能源供给绿色化,实现汽车制造低碳化。汽车整车制造用能结构中,电能消耗占比60%以上,动力电池制造的烘烤、干燥、分容化成等环节电耗巨大,电力清洁化程度对制造端减碳至关重要。工厂可通过内部自建光伏风电系统、外部采购绿色电力等方式,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
第三,加速车路协同等先进技术应用,实现交通运输智能高效。电动汽车与和共享出行构成最佳搭配,将有效提升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路面车辆密度。加强车路协同,实现智能汽车与道路基础设施、路侧设备之间充分及时的信息交互,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汽车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
第四,通过新能源汽车破解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电动汽车可通过有序充电、车网互动(V2G)、换电、退役储能等方式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季节、气象和地域条件影响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问题,预计2030年电动汽车日内V2G及有序充电灵活性调节能力将接近50亿千瓦时。
第五,通过能源清洁化推动电动汽车真正实现低碳。预计随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2035年乘用车单位里程碳排放相比燃油车下降幅度达到74%。
第六,构建支撑协同发展的新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在能源侧要加强各类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构建油、气、电、氢、光、储融合一体的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在智能侧要加快建设新型智能化基础设施,形成车、路、云、网、图于一体智能网联协同系统。
综合以上,梳理了汽车、交通、能源领域协同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重点,从发展目标、实现路径、技术路线、体制机制等多个维度考量,尝试制定了三方协同的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线图,包括各阶段各领域双碳战略目标、路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