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cted Image

英伟达660亿收购计划作废,深度解读背后原因

2024-08-13 09:52:59 汽车知识 bianji01

 

北京时间今天(2月8日)凌晨,彭博社与英国《金融时报》据内部可靠消息,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NVIDIA)已正式决定,放弃以660亿美元(当前汇率约4196.94亿人民币)向软件银行集团收购旗下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的计划。

没错,“皮衣老黄”黄仁勋便是英伟达的老大

至此,这项迁延已达一年半时间,有着“史上最大规模半导体并购案”之称的商业宏图大计,终以失败而告终。

为此,软银将可以从英伟达方面,获得最多12.5亿美元的“分手费”。

这是继2016年10月,高通公司计划以360亿美元收购荷兰恩智浦公司以来,业界又一桩失败的半导体企业模跨国收购案。

英伟达的远虑

众所周知,成立于1993年的英伟达,长期在图形处理器(GPU)领域享有盛誉。

在进入2010年以后,伴随A.I.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的崛起,更是因为吃尽了虚拟币“挖矿”的红利,英伟达逐渐甩开长期的竞争者AMD,跻身GPU界无晶圆工厂的头牌位置。

然而作为一家主业立足于GPU设计的半导体公司,其发展至今却逐渐陷入到单一业务的瓶颈之中。其昨日之“成”全仰赖GPU、但明日若“败”也可能是GPU之祸——因为归根结底,GPU始终是一种贴着“附属产品”标签的计算机部件。

电脑并不一定需要光闪闪的“战术核显卡”,集成了核显的CPU也能凑合

如果单从财报看,英伟达近几年受益于自动驾驶、A.I.技术,乃至于几乎泛滥成灾的“挖矿”需求,业绩可谓一片大好。然而这种局面虽然在中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但毕竟是存在严重的泡沫问题。

“挖矿”自不用说了,而智能驾驶和A.I.市场发展至今,实际上也是存在大量泡沫的。人无近忧则必有远虑。若产业泡沫破灭,支撑其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旦消失,则业绩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垮掉。

事实上,中国官方清理“挖矿”,以及“友商”在核显方面的不断发力,已经一近一远,对英伟达的业务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英伟达需要构筑一个更强大的闭环,来确保自身商业帝国的长远未来。而从这一点来说,尽管苏妈(超微半导体CEO,苏姿丰女士)执掌的AMD,一直以来在“显卡”市场难敌英伟达,但凭借其中央处理器(CPU)和GPU业务合璧,却成为了业界最坚挺的存在。

CPU作为现有电脑设备中绝对不可替代的主要部件,尽管在时下的市场中并不那么“耀眼”,但是却是从桌面到移动端,所有计算机设备都绕不开、躲不掉的关键。一旦英伟达可以涉足该业务,则可与其最擅长的GPU交相辉映,像AMD那样迅速构筑起强大的壁垒。

CPU、GPU双持,苏妈的底气比老黄要硬

然而想要涉足这一领域,却并非易事。

当今的CPU市场,根据指令集的区别,由ARM系与X86系芯片平分天下。前者主要用于移动设备,而后者立足于桌面设备。

X86指令集的所有者为英特尔。而想要打英特尔的主意,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ARM公司,目前被软银集团所掌握。

有别于英特尔,ARM虽名为半导体设计企业,但其本身并不销售CPU,走的是对外出售指令集授权的更高层路线。故ARM的指令集虽然不开源,但只要花钱,就能从ARM拿到指令集的授权。于是,基于ARM指令集设计CPU,目前充斥着移动设备市场。

而ARM和第三方芯片制造企业,也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毕竟,双方是没有利益冲突的。

但英伟达也正是从ARM那边,找到了在CPU市场里掺一脚的机会。

2020年4月30日,软银修正了上一年度财报,宣布因WeWork等一系列失败的投资,亏损约9000亿日元(折合当时汇率约84亿美元)。急需“回血”的软银,有意出售旗下不怎么赚钱的一系列科技企业,其中包括ARM公司。

“香饽饽”,ARM公司

于是,希望能够在CPU领域取得突破的英伟达,立即就找上了门。而这也就有了软银在当年9月14日的公告:计划将旗下的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最初计划以400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英伟达公司。

据最初的协议,除了签约时立即支付的20亿美元现金外,英伟达还将为此掏出120亿美元现金以及价值215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当然,这笔交易后来因为多种原因,逐步加码到了660亿美元的天价。

反对的声浪

作为一家业务横跨芯片设计、成品销售,以及对应的驱动和相关软件开发,附带产品售后的巨头,英伟达从设计端直达用户端,可以说是除了中间的芯片制造外,形成了一个高度的商业闭环。

作为最典型的重资产科技企业,英伟达的商业模式,注定了其资金回收过程漫长,且需要大量填到供应链上。

而ARM则不同,其专注于芯片设计最基础的指令集的授权。就商业模式而言,是标准的轻资产,可快速回笼资金,并且可以围绕自身对外授权的指令集,快速构筑起生态。

然而这一模式的缺点,便是企业自身难以从规模上获取巨大利润。这也是为什么软银会在需要“回血”的时候,考虑抛售ARM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面对英伟达试图收购ARM的企图,外界是什么反映呢?无论从行业的微观角度,还是从国际产业格局的宏观视角,几乎收获了一致的反对意见。

从宏观面来说,自2018年以后,芯片已经日渐成为国家间科技角逐的敏感话题。一家美国企业试图收购ARM,那么无论是英国、欧洲还是中国,各方都会以自身产业甚至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其后果。

而从行业角度来说,英伟达的操作对于半导体产业更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其必然会搅浑现有的市场格局——英伟达很可能会帮助ARM建立自主的供应链,使其从一家高高在上基本不管业界厮杀的IP授权企业,直接变身为业内的势力之一。即便从财报角度,为了让巨额收购案值回票价,英伟达也会这么干。

其次,英伟达也有不小的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加深和ARM的牵扯。例如在自己的CUDA软件里提供对ARM芯片的支持,而加入到英伟达旗下的ARM,也难保不会在自己的授权里,加入对英伟达GPU的打包。至少授权费的加码,是可以预期的。

授权费加码还只是最直接的结果。进一步的,各方还会出现越拉越大的利益冲突。

性能卓绝的麒麟9000芯片,也是基于ARM授权的指令集来设计的

ARM指令集的用户,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大陆的HiSilicon(海思)、紫光展锐,以及台湾省的MediaTek等企业,在美则是高通、苹果等等,外加韩国的三星——仅仅是Cortex-A Series的客户。至于Cortex-R/M系列的客户则更多,例如日益增长的各类支持物联网技术的电子产品。除去智能手机的Soc、电视机顶盒、智能电视/投影仪内置芯片、路由器外,甚至目前新兴的智能冰箱、智能空调,甚至是电脑SSD的主控等,所有这些芯片都和ARM的授权有关。

英伟达如果单纯想造CPU,直接向ARM购买指令集便是了,毕竟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不卖的先例。但这斥巨资将整家企业一口吞下的操作,到底又是意欲何为?难道是看上了以上所有的市场吗?

物联网时代,冰箱都离不开ARM……

正是因为英伟达从中展现出的惊人野心,该收购案也引起了各国监管方的高度重视。

无论英国(已经脱欧)还是欧盟,乃至英伟达最大的市场所在地中国,对此表达出了高度一致的反对意见。而即便英伟达公司的所在的美国,也基于自身产业健康的角度,也并不赞同这样会导致“一家独大”的商业操作。

作为ARM的所在地,英国政府在近一年半来,不断为收购行动开出附加条件。例如禁止英伟达在收购后将ARM总部迁离英国本土,并且要求其承诺雇佣3000名英国籍员工等等。

尽管根据传统,英国官方不会对这类收购事件明确说“No”,但考虑到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与潜在风险,其必然会用尽各种操作,提出足以令任何企业知难而退的条件。

而欧盟作为英伟达以及ARM的主要市场之一,也对该收购持相当的怀疑态度。甚至英伟达所在的美国,监管方也对可能发生的行业垄断,怀着强烈的警惕。

而作为英伟达目前全球的主要市场,中国监管方也对此保持着警惕。根据我国《反垄断法》及相关规定,我国商务部此前曾发布过《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指导意见》,宣布任何经营者只要在全球年营业额合计超过 100 亿人民币,并且至少两家经营者上一年度在中国境内营业额超过 4 亿人民币,就应该向中国商务部申报,以进行反垄断审查。

中国早就是英伟达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而考虑到ARM授权指令集和中国企业如此深的利益牵扯,被否决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实际上,收购案公布之初,当年9月末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过:若提交审查,按照标准和规范,几乎肯定会被否决。

那么,英伟达是否可以绕过各国政府的审查、无视其反对,而强行展开收购行动呢?理论上可以,但必然会遭到严厉的制裁——限制其设备和机构于所在国的业务,甚至直接开出巨额罚单。

事实上,几年前的上一次“天价并购”事件,高通公司以360亿美元收购智恩普的计划,就因为遭到中国商务部的强烈反对而最终告吹。

尽管英伟达在各种场合多次表达过,收购ARM后不会干涉其指令集授权业务的态度。但很多事,并不是企业表达“是”或者“否”就能说了算的。这正如化学反应并非是两种物质的简单相加那样。

毕竟,这桩660亿美元跨国收购案的关键在于,软银是日本财阀、ARM是英国企业、英伟达是美国公司,而最大的单一市场则是中国。

无奈……

从2020年9月到2022年2月,近一年半的交涉和协调,最终未能给英伟达扫清并购的阻碍。事情闹到这一步,放弃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选择。毕竟对企业来说,无论并购还是出售,开门都只是为了来做生意,去赚更多的钱。

与其强行收获一个1+1<2的结局,还不如干脆不搞,来得更好。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横幅广告*12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