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何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不领军抗击英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没有领军北上勤王护驾,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条件所限。清廷更倾向于和谈解决问题,而湘军的战果还需巩固。这些牛人始终保持忠诚,以最有利于清朝和国家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尽己所能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那个动荡时期的闪耀明星,他们的决策与行动,也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持续四年的战争,曾经让清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威胁到清朝的政治中心。
清朝面临着两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太平天国南方的叛乱和英法等列强的侵略。咸丰皇帝的野心从登基时的踌躇满志发展到现在的破罐子破摔。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理念,清朝也不例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廷最为紧迫的任务。而太平天国与英法联军的诉求不同,前者试图推翻清朝统治,后者则追求赔款和其他利益。客观来看,英法不太可能取代清王朝的统治,也不可能完全占领清朝的领土。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作为清廷高层,只能执行咸丰皇帝的政策。但是,他们都是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崛起,成为清朝的中兴名臣。李鸿章带领淮军收复江苏,左宗棠率领楚军平定浙江。然而,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已接近尾声,这三位刚刚获得朝廷和曾国藩支持,组建自己军队,尚未成熟。
清廷能依仗的汉族军队只有曾国藩和胡林翼组建的湘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天国的实力日渐衰弱,曾国藩有机会一举镇压叛乱,建立盖世功绩。湘军已经从太平天国手中夺回多个重要城市,如湖北武昌、江西九江,打算继续扩大战果,继续南下收复南京。对曾国藩而言,彻底平定叛乱是最迫切的愿望,不论对清廷还是对他个人的宦海前途而言。若曾国藩北上勤王,太平天国可能趁机收复失地,湘军数年的努力将功亏一篑。在此背景下,李鸿章富有见地地分析了形势,预见朝廷必然与英法和谈,从而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
当然,曾国藩也在表面上请求北上带兵勤王,但在1860年10月,恭亲王奕与英法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另一方面,当时对付英法联军的主力军队是北方的清军,尤其是僧格林沁的马队,后在八里桥一战全军覆没。虽然清廷还有其他的绿营和八旗军,战斗力堪忧,但仍可以凑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湘军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而李鸿章、左宗棠的军队还未能展现真正的实力。
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之后,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不借此机会再次闹起义呢
1、政治观念不一样,对军队和部下宣传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没有称帝的野心和土壤;
2、当时他们所属的政治集团已经被满清贵族势力视为下一个大威胁;
3、慈禧太后运用她纯熟的政治手腕使曾国藩和李鸿章各自的政治集团形成了对立,相互牵制无法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4、正值外国殖民势力和文明的入侵,让曾国藩和李鸿章了解了世界上其他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一直想利用新科学技术和思想来实现国家的崛起,后来才有了洋务运动以及北洋军阀的诞生;
5、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中起到了清王朝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因多方面的原因基本上没有参与到中央政权的建设,而且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直被限制使用,太平天国起义中获得的权利也仅仅是少部分的地方权利,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影响,无法获得广泛性的支持;
6、太平天国起义中形成的湘军、淮军等派系,仅仅是地方团练性质,并不是正规军队,在平定起义后被大量解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失去了军队的支持,仅仅拥有巨大的名望,没有实际造反的力量;
7、应该还有,可以再归纳。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期间出现了哪些爱国人士?
我们都知道两次鸦片战争都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同时它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那么这两次鸦片战争到底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并且在这两次鸦片战争当中都出现了哪些爱国人士?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具体的说一说。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导火索。我们都知道林则徐他是中国清朝后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但是除了这些之外,他更是一位民族英雄。他虽然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是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他则是持着开放的态度,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还有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然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林则徐成为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中国同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而且西方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那么在两次鸦片战争当中都出现了哪些英雄人物呢?第一位就是陈连生,他与英军在虎门交战的时候,由于没有援兵的支援,所以光荣牺牲,他的儿子陈长鹏也深受重伤,投海捐躯。第二位是关天培,在英军到达虎门的时候,英军遭到了关天培的反击,英军司令向他发出最后的通牒,让他放弃虎门,但是他毅然拒绝,坚守到了最后,最后被枪弹击中,以身殉职。
除了小编上述的这两位之外,鸦片战争当中还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小编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自己可以去查一下。以上仅代表小编的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请多多谅解。
历史高手请进!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_____的新思潮.
向西方学习
向西方学习与近代思想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一批有识之士感到中国落后于西方,从林则徐,魏源开始兴起了一个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思想观念的变化引导着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从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到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与科技,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军事与科技无法实现中国的富强.
甲午战争以后,康梁的维新思想成为中国新思潮的主流,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但在变法过程中并没有君主立宪的内容,且变法被慈禧太后等守旧势力所镇压.同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并在中国实践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结果清王朝被推翻,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民主共和没能真正实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努力归于失败.
当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的时候,从 1915年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旨在用西方的民权,平等学说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他们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新道德猛烈批判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的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不满足既得利益,进一步____,扩大
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其目的是英、法、美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美英法等国提出修改条约,遭到清政府拒绝,于是英法两国阴谋发动战争来迫使清政府屈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儒家学说从创立到慰然大宗 孔子 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人民一定的劳动时间与土地. 民本思想构成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汉朝——儒家学说第一次重大改造. 董仲舒 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明——儒家学说吸收佛教与道教精神,实现理论化与思辨化,发展成为理学. 朱熹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人欲"是一切的罪恶,因此,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三纲五常". 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与等级制度的礼教形成,"三纲五常"思想统治地位确立.
明清之际——理学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李贽 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假道学的虚伪. 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带有民主性色彩.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伦理上反对宋明以来的封建伦理道德. 具有启蒙作用,对晚清民主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
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学习西方的器物阶段) 林则徐
与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在中国兴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曾国藩,李鸿章与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的实践,最后以失败告终.对西学的传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习西方的制度阶段) 康有为,
梁启超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中改良主张相结合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结果被慈禧太后镇压.成为近代思想解放与启蒙运动.
孙中山等人 创立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清政府被推翻,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0世纪初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阶段) 前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 主张用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是一次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是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后期:李大钊,毛泽东等人 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 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并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