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cted Image

顺治继位之谜解析:年长长子被绕过的背后原因

2024-09-13 18:38:11 趣味生活 bianji01

 

顺治继位之谜解析:年长长子被绕过的背后原因

皇位之争,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在清朝建立之初,皇太极逝世后,他的兄弟豪格和表兄弟多尔衮开始了一场争夺天位的角逐。

豪格拥有军功和一身才华,是众多大臣和亲王心目中最可靠的继承人。然而,多尔衮手握正白旗的势力非常强大,不仅有朝中重臣的支持,甚至皇太极的遗孀和皇子也站在他这边。

两党之间的对立不断加深,导致朝廷局势不稳定。为了避免内部骚乱,众臣开始寻求解决方案。在长时间的讨论和协商之后,最终达成的共识是让6岁的皇子福临继位,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摄政。

这个方案虽然得到了两边势力的妥协,但是实际上是一种权衡和妥协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尔衮逐渐控制了朝廷,将济尔哈朗撤下了辅政王的位置。而在他去世后,顺治将其牌位扔出了太庙,表明了对其的不满和报复。

这场皇位之争,展现出了清朝初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尽管历经坎坷,但是它最终为后来的清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首先从皇太极说起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推举为可汗,并于1636年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清朝入关打下坚实基础。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时入关前夕,突然病逝,毫无征兆,年仅52岁。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3个儿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儿子,封和硕肃亲王,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是第九子。其实,可汗选定最初采用的是贵族共和制,王位的继承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继承权,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就不打算这么干了,就想沿用汉人的继承方法,让儿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削弱贝勒们的权力,实现了大权独揽,本来,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自己的儿子即位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最后,问题却恰恰出在皇太极自己身上,在世的时候,皇太极没有设立王位继承人,而皇太极又死得太突然,最麻烦的事儿来了,皇太极计划的好好的子承父业又回归到了贵族共和制。

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基本就把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极既没有立皇储,也没有留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爱新觉罗·豪格 像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经战场,屡立战功,按照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隶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为帝,兰旗济尔哈朗也是拥护。还有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鼓吹。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实力不弱。

爱新觉罗·多尔衮 像

而作为皇上弟弟的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两个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把豪格压得死死,他们坚决反对豪格继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爷重臣都在崇政殿中,两大集团分毫不让,火力全开,争得是面红耳赤,会议陷入僵局,两黄旗为保胜算,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的三位王爷,虽然没有带兵,但都是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毫无畏惧,这个时候稍不小心就擦枪走火,动乱随时都可能发生。

孝庄文皇后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内战之中,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

无论如何,这个提议的妙处,恰恰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而福临不满6岁,多尔衮辅政,也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也对多尔衮是一种制衡,也可大小两黄旗的顾虑,所以,让福临继位刚好达到了权力平衡的目的。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横幅广告*12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