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程序是怎么实现的
编程的话,我的语言描述就是,
要编一个程序,那么这个程序有它的基本语言。就像我们学习说话,先学会发音,然后组织语言;
学会了基本的语言后,我们就根据需要来编程,在编程过程当中,我们要考虑各种情况,使程序实现我们需要,如果考虑不周到,就会有漏洞,需要补上。所以在编程当中,用到最多的语言就是(如果,或者)这样的词汇。
把各种漏洞都堵上了,电脑执行你的指令,不管你有没有提到其它方面,所有的程序它都要复核一边。所以程序不要太庞大,需要简洁,减少电脑的运行。这个就与你堵漏洞有相反的要求。如果你编写了一个子程序,程序经常要用到这个,那么你要考虑怎么把这个程序精简到最低程度。
因为电脑只能识别这个语言,所以不能够在语法上有错误,它会理解不了。
说到漏洞,比如说,记事本里面查找功能,你要找文字(J3),那么它把(J33),(J32)里面的也找了,如果你在里面替换什么内容的话,就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要考虑的,怎么把漏洞堵上,不发生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编程就是你对这个程序的理解程度考验。至于基本语言你学会就好,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想说的话,翻译成电脑能够听懂的话。要说明,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应当做,一一交代清楚,只要说漏了一句,电脑就不按你的思路走了。(电脑不会思考,你要做的就是让电脑按你的思路走。)
数控机床的自动编程是怎么实现的?
自动编程是借助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装置自动完成从零件图构造、零件加工程序编制到控制介质制作等工作的一种编程方法。它的一般过程:首先将被加工零件的几何图形及有关工艺过程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内的数控编程系统对输入信息进行翻译,形成机内零件的几何数据与拓扑数据;然后进行工艺处理,确定加工方法、加工路线和工艺参数。通过数学处理计算刀具的运动轨迹,并将其离散成为一系列的刀位数据;根据某一具体数控系统所要求的指令格式,将生成的刀位数据通过后置处理生成最终加工所需的NC指令集;对NC指令集进行校验及修改;通过通讯接口将计算机内的NC指令集送入机床的控制系统。整个数控自动编程系统分为前置处理和后置处理两大模块。实现自动编程的CAM软件常用的有UG,PRO/E,MASTERCAM,Powermill,CAXA制造工程师等,可以实现多轴联动的自动编程并进行仿真模拟。我国数控加工及编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始于航空工业的PCL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系统SKC一1。在此基础上,以后又发展了SKC-2、SKC-3和CAM251数控加工绘图语言,这些系统没有图形功能,并且以2坐标和2.5坐标加工为主。我国从“七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研究和应用CAD/CAM技术,引进成套的CAD/CAM系统,首先应用在大型军工企业,航天航空领域也开始应用,虽然这些软件功能很强,但价格昂贵,难以在我国推广普及。“八五”又引进了大量的CAD/CAM软件,如:EUCLID-15、UG、CADDS、I-DEAS等,以这些软件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二次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应用成功,但进展比较缓慢。我国在引用CAD/CAM系统的同时,也开展了自行研制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首先在航空工业开始集成化的数控编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如西北工业大学成功研制成功的能进行曲面的3~5轴加工的PNU/GNC图形编程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第二汽车制造厂合作完成的汽车模具、气道内复杂型腔模具的三轴加工软件,与331厂合作进行了发动机叶轮的加工;华中理工大学1989年在微机上开发完成的适用于三维NC加工的软件HZAPT;中京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制的唐龙CAD/CAM系统,以北京机床所为核心的JCS机床开发的CKT815车削CAD/CAM一体化系统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响应国家开发自主产权的CAD/CAM的号召,开始了自行研制CAD/CAM软件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由北京由清华大学和广东科龙(容声)集团联合研制的高华CAD、由北京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正软件研究所)研制的CAXA电子图板和CAXAME制造工程师、由浙江大天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系统GSCAD98、由广州红地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的基于STEP标准的CAD/CAM系统金银花。由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版权的基于微机平台的CAD和图纸管理软件开目CA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行研制开发的超人2000CAD/CAM系统等,其中有一些系统已经接近世界水平。虽然我国的数控技术己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终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从总体来看,先进的是点,落后的是面,我国的数控加工及数控编程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约有10一15年的差距,差距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数控技术的硬件基础落后,CAD/CAM支撑的软件体系尚未形成,CAD/CAM软件关键技术落后。百度百科-自动编程百度百科-自动编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