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光环是什么物质
在经过检测之后,会发现主要的物质是碎冰块、岩石块、尘埃、颗粒等,把这些物质全部的排列成一起,然后会形成一个圆圈。这些物质一直都会围绕着土星,然后不停的旋转。无数的人对此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很想要知晓在这背后有什么样的秘密。
土星环简介
这是太阳系行星中最为明显以及突出的一大型循环,里面会有无数的小颗粒,小颗粒的大小是从微米到米之间不等,然后会成群结队地围绕土星运行。土星环里面的颗粒是由多个不同的物质组合在一起,根据研究小颗粒,一般都是由宇宙、尘埃、水组合在一起。这些颗粒并不是完全一样,有一些可能接近几十米,而有一些却只有几厘米,甚至只有几毫米。在经过分析之后才会发现在这背后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细节。
土星有几个光环
根据科学检测可以发现土星环,绝大部分全部都是一直围绕着土星旋转,数量是比较多,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有一些是锯齿状,而有一些是辐射状。让无数人都觉得意外的是,其中某一些土星环的形状就好像是彼此缠绕在一起,一直依附在一起。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形状。
土星环的厚度是多少
没有固定的说法,最薄的地方大概在5米左右,许多的朋友可能都会对此感兴趣,而经过科学的探测,土星环看上去比较美丽,是由成千上万完全不一样的小环构成。宽度会有明显的区别,有一些只是几公里,而有一些已经达到30.2万公里,其中最大的环能够容纳将近10亿个地球,这一点会让无数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最让大家奇怪的是,最薄的地方却仅仅只有5米,这意味着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土星为什么有光环 光环是什么物质
土星环由冰块和岩石组成,从微小的颗粒到巨大的冰山都有。土星环由三层主要的环构成,分别是最外侧的A环,中间明亮的B环,内部透明的C环(又称纱环)。
土星有光环的原因 土星环或在3亿年以后消失。行星环指的就是围绕着行星旋转的一种物质构成的,行星想要构成行星环其实要具有两种条件,一种就是周围空间的温度足够低,只有温度足够低才能够保留大量的原始时期的颗粒物质,这个条件也就说明了拥有行星环的行星距离太阳都是非常的远,土星和木星都是满足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行星的质量要够大,质量足够大才具有强大的引力,才能保持住这些行星环的状态,木星是太阳系中质量最高的行星,土星的质量仅次于木星,在太阳系中排第二,所以土星也是满足这个条件的。
土星环在太阳系中的行星环是最为突出的,上面有不计其数的小颗粒,颗粒的成分主要就是水冰还有一些尘埃物质。那么,土星环难道不会逐渐的消失吗?答案就是会的。NASA发射的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不断的在对太阳系进行探索,距今已经有几十年了,科学家们管擦到土星其实现在正在慢慢失去它的光环,失去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它自己本身。土星上面是拥有磁场的,也正是在磁场的作用之下,土星环被引力拉进了土星的表面,由于行星环的物质大多都是水冰,再加上有一些尘埃,所以这些物质降落到土星上面时就会形成尘土雨。
经过对土星的不断探测发现,这些尘土雨在半个小时就会降落一次,并且每次的降水量大可以填满一个奥林匹克的游泳池,也正是从这些观测到的数据中可以推测出土星环在3亿年之后即将消失在自己的手里。其实土星环的寿命还完全不到1亿年,相对土星的年龄来说是近期刚刚形成的,因为土星的寿命已经有40亿年了。
之前我也和大家探索过关于暗物质,这些行星环之所以没有立马被土星所吸引到,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小颗粒之间存在一种暗物质,保持着颗粒之间的距离和形态,比如行星之间也是存在的,而科学家观察到的土星环内部的环大多已经被土星自己所吸引走了,其实这些都是暗物质在于土星的引力之间互相的抗衡,这些暗物质就像是磁场一样影响着他们的运转。随着土星不断的用自己本身的引力吸引着这些物质,那么土星的质量也会不断的增大,引力也会越来越大。
宇宙中的天体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中,由于土星的质量比较大,并且土星环的颗粒也比较多,所以根据现在观测出来的数据还不能足够判定土星环的消失规律,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观测来看行星环的密度确实在逐渐减少,希望科学家们可以对土星不断的探索解开这些谜团。
土星的光环是有什么组成的 碎石块、尘埃微粒和冰块。
探测器传回的土星照片让科学家非常吃惊,在近处所看到的土星环,竟然是一大片碎石块和冰块,使人眼花缭乱。它们的直径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只有少量的超过1米或者更大,土星周围的环平面内有数百条到数千条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环。
大部分环是对称地绕土星转的,也有不对称的有完整的、比较完整的、残缺不全的。环的形状有锯齿形的,也有辐射状的。令科学家迷惑不解的是,有的环好像是由几股细绳松散的搓成的粗绳一样,或者说像姑娘们的发辫那样相互扭结在一起。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于2009年10月8日发现土星周围存在一个“隐形”的巨大光环(如图),这个光环可以容纳10亿个地球。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称,该光环平面与土星主光环面成27度倾角,该光环内侧距离土星约595万公里,宽度约1190万公里它的直径相当于300倍土星的直径。可容纳大约10亿个地球。
光环由冰和尘埃微粒组成,它们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即使你站在光环上也看不清楚,另外土星照射到的太阳光线很少,光环反射出的可见光更少,令它难以被发现组成光环的尘埃温度很低,仅有-193℃,但却散发出热辐射。
土星的光环代表什么
土星环由蜂窝般的太空碎片、岩石和冰组成。主要的土星环宽度从48 土星光环
公里到30.2万公里不等,以英文字母的头7个命名,距离土星从近到远的土星环分别以被发现的顺序命名为D、C、B、A、F、G和E.土星及土星环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已形成,当时太阳被宇宙尘埃和气体所包围,最后形成了土星和土星环. 土星光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土星反而独具丰姿。伽利略第一次透过他原始的望远镜观察土星时,发现它的形状有点奇怪,好像在其球体的两侧还有两个小球。他继续观察,发现那两个小球渐渐变得很难看见,到1612年年底时,终于同时消失不见了。 其他天文学家也报告过土星的这种奇怪现象;但直到1656年,惠更斯才提出了正确的解释。他宣称,土星外围环绕着一圈又亮又薄的光环;光环与土星不接触。 土星的自转轴和地球一样,也是倾斜的,土星的轴倾角是26.73°,地球则是23.45°。由于土星的光环和 银河系行星的美丽光环
赤道是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是对着太阳(也对着我们)倾斜的。当土星运行到其轨道的一端时,我们可由上往下看见光环近的一面,而远的一面仍被遮住。当土星在轨道的另一端时,我们就可由下往上看到光环近的一面,而远的一面依然被遮住。土星从轨道的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需要14年多一点。在这段时间内,光环也逐渐由最下方移向最上方。行至半路时,光环恰好移动到中间位置,这时我们观察到光环两面的边缘连接在一起,状如“一条线”。随后;土星继续运行,沿着另一半轨道绕回原来的起点,这时光环又逐渐地由最上方向最下方移动;移到正中间时,我们又看见其边缘连接在一起。因为土星环非常薄,所以当光环状如“一条线”时就好像消失了一样。1612年年底伽利略看到的正是这种情景;据说由于懊恼,他没有再观察过土星。 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 1826年,德国血统的俄国天文学斯特鲁维把外面的环命名为A环,把里面的环命名为B环。1850年,美国天文学家W.C.邦德宣称,还有一个比B环更靠近土星的暗淡光环。这个暗淡光环就是C环,C环与B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在太阳系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土星环那样的东西(但后来发现天王星也有光环),或者说,用任何仪器我们 土星光环
也看不到任何地方有像土星环那样的光环。诚然,我们现在知道,围绕着木星有一个稀薄的物质光环,且任何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体巨行星都可能有一个由靠近它们的岩屑构成的光环。然而,如果以木星的光环为标准,这些光环都是可怜而微不足道的,而土星的环系却是壮丽动人的。从地球上看,从土星环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269,700公里(167,600英里),相当于地球宽度的21 倍,实际上几乎是木星宽度的2倍。 土星环到底是什么呢?J.D.卡西尼认为它们像铁圈一样是平滑的实心环。可是,1785年拉普拉斯(后来他提出了星云假说)指出,因为环的各部分到土星中心的距离不同,所以受土星引力场吸引的程度也会不同。这种引力吸引的差异(即我前面提过的潮汐效应)会将环拉开。拉普拉斯认为,光环是由一系列的薄环排在一起组成的,它们排列得如此紧密,以致从地球的距离看去就如同实心的一样。 可是,1855年,麦克斯韦(后来他预言了电磁辐射宽频带的存在)提出,即使这种说法也未尽圆满。光环受潮汐效应而不碎裂的惟一原因,是因为光环是由无数比较小的陨星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在土星周围的分布方式,使得从地球的距离看去给人以实心环的印象。麦克斯韦的这一假说是正确的,现在已无人提出疑义。 法国天文学家洛希用另一种方法研究潮汐效应,他证明,任何坚固的天体,在接近另一个比它大得多的天体的时候,都会受到强大的潮汐力作用而最终被扯成碎片。这个较小的大体会被扯碎的距离称为洛希极限,通常是大天体赤道半径的2.44倍。 这样,土星的洛希极限就是2.44乘以它的赤道半径60,000公里,即146,400公里,A环的最外边缘至土星中心的距离是136,500公里(84,800英里),因此整个环系都处在洛希极限以内。(木星环也同样处在洛希极限以内。) 很明显,土星环是一些永远也不能聚结成一颗卫星的岩屑(超过洛希极限的岩屑会聚结成卫星——而且显然确实如此),或者是一颗卫星因某种原因过分靠近土星而被扯碎后留下的岩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们都是余留的一些小天体。(被作用的天体越小,潮汐效应也就越小,碎片小到某个程度之后,就不再继续碎裂了,除非两个小天体相互间偶尔碰撞。)据估计,如果将土星环所有的物质聚合成一个天体,结果将会是一个比我们的月亮稍大的圆球。http://baike.baidu.com/view/60595.htm士星的光环是由什么组成的
行星光环
简介
行星的光环一般情况下由冷冻气体和尘埃共同构成,其色彩由构成行星光环的物质微粒的
土星光环
大小决定。构成行星光环的微粒体积不同对白色太阳光的散射程度就有差异,体积较大的微粒对太阳光的散射接近色谱红色区域,而体积较小的微粒则靠近蓝色。
土星环
土星环由蜂窝般的太空碎片、岩石和冰组成。主要的土星环宽度从48公里到30.2万公里不等,以英文字母的头7个命名,距离土星从近到远的土星环分别以被发现的顺序命名为D、C、B、A、F、G和E.土星及土星环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已形成,当时太阳被宇宙尘埃和气体所包围,最后形成了土星和土星环.
土星光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土星反而独具丰姿。伽利略第一次透过他原始的望远镜观察土星时,发现它的形状有点奇怪,好像在其球体的两侧还有两个小球。他继续观察,发现那两个小球渐渐变得很难看见,到1612年年底时,终于同时消失不见了。
其他天文学家也报告过土星的这种奇怪现象;但直到1656年,惠更斯才提出了正确的解释。他宣称,土星外围环绕着一圈又亮又薄的光环;光环与土星不接触。
土星的自转轴和地球一样,也是倾斜的,土星的轴倾角是26.73°,地球则是23.45°。由于土星的光环和
银河系行星的美丽光环
赤道是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是对着太阳(也对着我们)倾斜的。当土星运行到其轨道的一端时,我们可由上往下看见光环近的一面,而远的一面仍被遮住。当土星在轨道的另一端时,我们就可由下往上看到光环近的一面,而远的一面依然被遮住。土星从轨道的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需要14年多一点。在这段时间内,光环也逐渐由最下方移向最上方。行至半路时,光环恰好移动到中间位置,这时我们观察到光环两面的边缘连接在一起,状如“一条线”。随后;土星继续运行,沿着另一半轨道绕回原来的起点,这时光环又逐渐地由最上方向最下方移动;移到正中间时,我们又看见其边缘连接在一起。因为土星环非常薄,所以当光环状如“一条线”时就好像消失了一样。1612年年底伽利略看到的正是这种情景;据说由于懊恼,他没有再观察过土星。
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
1826年,德国血统的俄国天文学斯特鲁维把外面的环命名为A环,把里面的环命名为B环。1850年,美国天文学家W.C.邦德宣称,还有一个比B环更靠近土星的暗淡光环。这个暗淡光环就是C环,C环与B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在太阳系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土星环那样的东西(但后来发现天王星也有光环),或者说,用任何仪器我们
土星光环
也看不到任何地方有像土星环那样的光环。诚然,我们现在知道,围绕着木星有一个稀薄的物质光环,且任何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体巨行星都可能有一个由靠近它们的岩屑构成的光环。然而,如果以木星的光环为标准,这些光环都是可怜而微不足道的,而土星的环系却是壮丽动人的。从地球上看,从土星环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269,700公里(167,600英里),相当于地球宽度的21 倍,实际上几乎是木星宽度的2倍。
土星环到底是什么呢?J.D.卡西尼认为它们像铁圈一样是平滑的实心环。可是,1785年拉普拉斯(后来他提出了星云假说)指出,因为环的各部分到土星中心的距离不同,所以受土星引力场吸引的程度也会不同。这种引力吸引的差异(即我前面提过的潮汐效应)会将环拉开。拉普拉斯认为,光环是由一系列的薄环排在一起组成的,它们排列得如此紧密,以致从地球的距离看去就如同实心的一样。
可是,1855年,麦克斯韦(后来他预言了电磁辐射宽频带的存在)提出,即使这种说法也未尽圆满。光环受潮汐效应而不碎裂的惟一原因,是因为光环是由无数比较小的陨星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在土星周围的分布方式,使得从地球的距离看去给人以实心环的印象。麦克斯韦的这一假说是正确的,现在已无人提出疑义。
法国天文学家洛希用另一种方法研究潮汐效应,他证明,任何坚固的天体,在接近另一个比它大得多的天体的时候,都会受到强大的潮汐力作用而最终被扯成碎片。这个较小的大体会被扯碎的距离称为洛希极限,通常是大天体赤道半径的2.44倍。
这样,土星的洛希极限就是2.44乘以它的赤道半径60,000公里,即146,400公里,A环的最外边缘至土星中心的距离是136,500公里(84,800英里),因此整个环系都处在洛希极限以内。(木星环也同样处在洛希极限以内。)
很明显,土星环是一些永远也不能聚结成一颗卫星的岩屑(超过洛希极限的岩屑会聚结成卫星——而且显然确实如此),或者是一颗卫星因某种原因过分靠近土星而被扯碎后留下的岩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们都是余留的一些小天体。(被作用的天体越小,潮汐效应也就越小,碎片小到某个程度之后,就不再继续碎裂了,除非两个小天体相互间偶尔碰撞。)据估计,如果将土星环所有的物质聚合成一个天体,结果将会是一个比我们的月亮稍大的圆球。
木星环
随着行星际空间探测器的发射,不断揭示出太阳系天体中许多前所未知的事实,木星环的发现就是其中
木星环
[1]的一个。早在1974年"先锋11号"探测器访问木星时,就曾在离木星约13万公里处观测到高能带电粒子的吸收特征。
两年后有人提出这一现象可用木星存在尘埃环来说明。可惜当时无人作进一步的定量研究以推测这一假设环的物理性质。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空间探测器。经过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旅行者1号"穿过木星赤道面,这时它所携带的窄角照相机在离木星120万公里的地方拍到了亮度十分暗弱的木星环的照片。同年7月,后其到达的"旅行者2号"又获得了有关木星环的更多的信息。
根据对空间飞船所拍得照片的研究,现已知道木星环系主要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环的厚度不超过30公里。亮环离木星中心约13万公里,宽6000公里。暗环在亮环的内侧,宽可达5万公里,其内边缘几乎同木星大气层相接。亮环的不透明度很低,其环粒只能截收通过阳光的万分之一左右。靠近亮环的外缘有一宽约700公里的亮带,它比环的其余部分约亮10%,暗环的亮度只及亮度环的几分之一。晕的延伸范围可达环面上下各1万公里,它在暗环两旁延伸到最远点,外边界则比亮环略远。据推算,环粒的大小约为2微米,真可算是微粒。这种微米量级的微粒因辐射压力、微陨星撞击等原因寿命大大短于太阳系寿命。为了证实木星环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这一说法,人们提出了维持这种小尘埃粒子数量的动态稳定的几种可能的环粒补充源。
海王星环
由于拥有环的三颗行星——土星、木星和天王星都属于类木行星,因而人们很自然会去猜想第四个类木行星——海王星是否也存在环。
美国杂志《空间与望远镜》1978年4月号曾报道,1846年10月10日就有人在60厘米反射望远镜中用肉眼看到过海王星环,并在次年为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查里斯所证实,后者甚至得出环半径为海王星半径1.5倍的结论。但因后人在寻找海王星卫星的多次观测中均未发现环,这件事就渐渐被人淡忘了。本世
海王星光环
纪 80年代在发现天王星环的鼓励下,不少人试图通过海王星掩星事件来发现环,但对几次掩星观测结果的解释却是众说纷纭。有人报道发现了环,有人则说不存在环。对报道发现环的观测结果也有人认为可用其他原因来解释而否定环的存在。总之,海王星是否有环一时成了悬案。
1989年8月,"旅行者2号"探测器终于使这一悬案有了解答。当她飞近海王星时,发现海王星周围有3个光环隐藏在尘面下,而且外光环很不一般,呈明显弧状,沿弧有紧密积聚的物质。但有关海王星环系的具体情况至今仍不太清楚,还需要人们更多的探测和研究。
天王星环
由于相对运动的关系,远方恒星有时会移动到太阳系天体如月亮、行星或小行星的正后方,这种现象称
天王星光环
为掩星。掩星发生时,如果近距天体没有大气,星光便立即消失。如果天体外围有大气,则星光在完全消失前会有一个略被减弱的过程。各类掩星发生的时刻可以通过理论计算非常准确地作出预报。
1977年3月10日曾发现一次天王星掩星的罕见天象,被掩的是一颗暗星。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天文学家都对此进行了观测。意想不到的奇怪事情发生了,小星在预报被掩时刻前35分钟出现了"闪烁",也就是星光减弱又迅即复亮。这种闪烁一连出现了好几次。当这颗星经天王星背后复现,或者说掩星过程结束后,闪烁现象又重复出现。以后,经过对观测结果的仔细研究,发现闪烁是因天王星环的存在而造成的。这是继1930年发现冥王星后本世纪太阳系内的又一重大发现。由于天王星环非常暗弱,过去即使在大望远镜中也从未直接观测到过。1978 年,美国用5米口径望远镜才在波长2.2微米的红外波段首次拍摄到天王星环的照片。
在随后的几年,天文学家共辨认出9条光环这些环都很窄,一般不足10千米,其中一条最宽的环叫ε环,约100千米。这些环都很暗,即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也不能直接看到,因此虽然它们在本质上和土星光环并无区别,但天文学家却只称它们“环”,而不称它们“光环”。
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号在探测天王星时不但证实了这些环的存在,还发现了两条新环,使目前我们所知的王天星环达到11条。这些环大多是圆的,环与环相距较远。只有ε环较为特殊,是椭圆环。这些环有的呈深蓝色,有的偏红。环中的物质大部分是微小的尘埃,间或也有拳头、西瓜大小的石块,偶尔还有卡车那么大的岩石,中间夹杂着一些冰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