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cted Image

古代的君王的自称

2024-08-06 18:41:56 趣味生活 bianji01

 

古代的君王的自称

在中国古代,君主通常以一种称谓来代表自己的地位和尊荣,这个称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称。常见的有"朕"、"寡人"、"孤"等,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朝代和君主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

朱元璋确立明朝后,明太祖起用“朕”代替"寡人",成为君王用来自我指代的词语。"朕"源于天子与臣民平等的思想,表示的是"我"或"我君"的意思,它带有一种自我尊重和尊贵的含义,体现了君主身份的尊严和特权。这个称呼在明清两朝历久常用,并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等邻国的皇权自称。

而"寡人"是周王朝君王的自称。"寡"在古代文言文中,有少数的意思,"寡人"即"少数人",反映了周王朝君主的谦虚,也是对人民的一种尊重。同时"寡人"也揭示了君主的孤独状态和巨大的责任。

另外,"孤"则是诸侯或者丧失亲人的君主的自称,源于古代君主执政时期遭受亲人死亡而独自承担责任的情况。这个称呼则充满了对君主内心的深刻揭示,让人们看清了权力背后所蕴含的孤独和艰难。

在古代,君主的自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也展现了君主自身的品性和风范。无论是"朕"的尊贵,"寡人"的谦虚,还是"孤"的哀怨,都是君主尊重自我,独立辛劳的象征。于是,我们可以明白,君主的自称并非随意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

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孤”、“寡”呢?

首先,《礼记.玉藻》记录为“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这样可以理解为,从中国历史有朝代以来,对于诸侯国的君主“孤”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

在对于天下共主如周天子,则一般称呼自己“予一人”,或者“不谷”,作为诸侯长的谦称,可见与诸侯以示区别。而到了后来,周王室逐步衰落,诸侯国中的春秋五霸也曾经使用过,楚国在儹越称王之后一般也称呼自己为“不谷”,可见楚国对于自己国力的充分自信和对周天子的不尊重。

“寡人”这个词用的更为广泛,但是也有一些使用人的特点。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王,除了用“孤”这个称呼,更多的是“寡人”,到了后来,从秦末时期开始,在刘邦当汉王时,韩信当齐王时,都自称“寡人”。另外,秦始皇之后,当太子还没登基称帝的时候,一般也自称“寡人”,如唐顺宗当太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五代十国还有汉末三国初期,曹操、刘备、孙权在称帝之前只是“王”,所以他们一般也自称为“寡人”。

“寡人”,意指“寡德之人”,就是说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注重礼乐,君主和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是如果君主或者诸侯王失德则会失去尊贵的地位。他们便以“寡人”自称,以示谦逊,而自己始终在不断提升自己。后来的诸侯王们便通常使用这一约定俗成的称呼了。

到了秦始皇之后,皇帝一般自称为“朕”,朕,也是“我”的意思,但是秦始皇用权力约定,以后只有皇帝可以自称为“朕”,事情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寡人、孤则成为一般封君的自称,唐朝以后的皇帝偶尔也自称寡人。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等封君者也可自称“寡人”,例如作为中国明清两朝藩属国的李氏朝鲜的国王自称“寡人”。那么古代帝王为什么自称为寡人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帝王在称呼自已时除了“朕“之外,还可以用那些称呼自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 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

古代皇帝对自己的自称有哪些

  有以下几种:

一、朕:“我”的意思。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二、寡人: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之意,又有无上的权力而有高处不胜寒之感,所以自称寡人。

三、孤:“孤”的本意其实就是孤独、孤寡,对于帝王来说也是一种谦称。这个称呼在春秋时期就一直沿用,那个时候比较弱的诸侯自称“孤”,到了后世,分封的诸侯王也可以自称。

  四、予一人:多用于商周时期的天子,后世也有用的,不过比较少。

  五、不谷:又作“不榖”,“不榖”的

以上内容就是生活百科网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君王的自称的全部内容,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易趣百科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横幅广告*12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