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访问英国20天:与首相密谈令人失望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自《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过,当时的清政府官员也在想办法延续国家的发展,其中李鸿章就是代表人物。1896年,李鸿章访问英国,他带着一个任务与首相密谈,不料被首相拒绝,然而就在李鸿章大失所望时,英国女王却热情接见了他,并给他颁发勋章。
李鸿章访问英国
李鸿章访问英国,还要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说起。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举行盛大的加冕仪式,沙皇还向清朝政府发出了邀请。之所以沙俄会对清朝政府表现出友好,其实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在此之前,沙俄就联合法国和德国,让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好让维护自身在中国的利益追求。
但是沙俄的这一举动,让清朝政府意识到可以“联俄抗日”,因此清朝政府愿意和沙俄结成友好关系。所以晚清政府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也非常的重视。
经过慎重的讨论,晚清政府派出了头等钦差大臣李鸿章,并且还嘱咐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与沙俄结盟。
很快,李鸿章出使沙俄的消息被欧洲各国知晓,便纷纷向李鸿章发出邀请。
作为清朝政府的顶梁柱李鸿章,虽然致力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等,但是他自己还没有真的去过西方,所以,李鸿章就借着这样的机会踏上了去欧洲的路途。
在这趟欧洲之旅中,他访问过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等7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李鸿章的英国之旅最值得一提。
和首相密谈,惨遭拒绝
李鸿章前往英国并不像前往其他国家那样轻松,因为英国之行,他需要完成一项任务。
英国作为第一个侵略中国的西方国家,其一开始就是要在中国开辟广阔的消费市场,所以,1842年,英国和中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就要求中国放弃关税自主权。
从起,英国在中国大肆倾销他们国家的商品,而中国的商品卖不出去,导致大量白银流入英国,进一步地加重了我国人民的灾难。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民族产业艰难求生,甚至因维持不下去而灭亡,国家财政也变得更加紧张,整个中国都岌岌可危。
为了谋求生存,谋求稳定的统治,李鸿章在前往沙俄和德国的时候就提出要增加关税,他们也都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因此,李鸿章也认为英国首相会同意。
所以,李鸿章到达英国之后,就与英国首相索尔兹伯进行密谈。他提出,不久前英国允许日本增加关税,希望英国也允许中国将关税从5%提升至10%,这样两国都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但是,英国首相索尔兹伯直接拒绝了李鸿章的请求,不仅拒绝,他还要求中国进一步打开市场,好让英国的商品得到更广泛的销售。他还指出,英国提高日本的关税,已经引起了英国商人的不满,所以不会再同意中国提高关税。
这让李鸿章非常的恼怒,他认为目前的关税就已经让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英国还要继续扩大市场,无疑是断送中国的活路。
泱泱大国居然比不上小小的日本,更让李鸿章气地说出“惟知贵国之让日人,不闻日廷之谋琼报也。今贵国不肯移待日之道以待敝国,又惟知英人之歧视东土,而任华人之憾抱向隅也。”
但,李鸿章纵然再批评也改变不了英国首相的态度,因为国家的败落,已经使自身丧失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女王接见,赠与勋章
谈判的失败,让李鸿章感到心灰意冷。但是当他走在英国的城市中时,他也深深地感叹道英国的强大与国家的昌盛,不由得心生愧疚。
当他在参观英国皇家海军演习时,看到一排排停靠整齐的舰船,高大巍峨,士兵更是意气风发,战斗力明显比中国强大很多倍。这让李鸿章想到自己努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如今看来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就在李鸿章倍受打击的时候,英国女王居然对李鸿章发出邀请,她要接见李鸿章。这个邀请李鸿章是没有想到的,毕竟当年的鸦片战争,正是英国女王在议会上发表演说,鼓动向中国开战,所以,李鸿章也不知道女王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过,令李鸿章意外的是,这就是一场纯粹的接见。英国女王非常热情地接见了他,并且给了李鸿章极高的礼遇,这让李鸿章感到一丝安慰。
除此以外,女王还赠与李鸿章一枚“维多利亚头等十大字宝星”勋章,这个荣誉已经是相当高,因为李鸿章作为外国人是第一个获得这枚勋章的。
或许女王是在对当年的战争做出反思,但更多的应该是想通过这场接见消解李鸿章的怨气稳住李鸿章,从而来稳住整个清朝政府,最终能够让英国一直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谋求长远的发展。
1896年8月22日,李鸿章结束了自己在英国的访问。他的心情沉重,既有深深的愤怒,又有深深地挫败感,但无论如何,他知道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已经太大了。
纵观李鸿章访问英国的全过程,我们看到,当时的晚清政府就像是一个任人揉捏的玩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不能自己决定,反而要远渡重洋,低三下四地求见他国首相,到头来也只是获得一肚子的闷气。
而究其根本,还是中国自身的衰败,弱国无外交,惨痛的历史,也终于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觉醒,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使命任务,开天辟地,不断地推动整个中国的改变,最终让中国改天换地,变得越来越强大。
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再也不是当年的中国,更不会受到李鸿章当年受到的不公,我们的国家由自己做主,而其他国家也主动向我们示好,以谋求双方的协同发展。
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的故事
1900年,李鸿章奉召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的 故事 ,希望你喜欢。
有关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的故事
9月底,在英、法、美、俄承认由奕劻、李鸿章来担任中方的议和人选后,其他国家也先后表示了认可。谈判开场比较顺利,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谈判会旷日持久地持续了1年。李鸿章提出两个谈判纲领,一个要驻军长留,一个想赔钱走人;一个妄想解除人家的武装,一个希望商业上给对方些便宜;一个要治罪,一个避重就轻,王顾左右而言它。李鸿章甚至大剌剌地提出要一一个别对谈,以期各个击破。中方提出议和大纲2天后,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终于赶到北京,对李鸿章提出的议和大纲,这个武夫却比什么人都精明,瓦德西的态度是?不给予任何的理睬?。
慈禧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为了确保慈禧不被判罪,李鸿章坚持要在条款上写明?懿亲不加重刑?。这时候?中国国情?四个字起了作用。李鸿章让对方明白,中国人以孝为本,以忠治国,太后为一国之母,千万要尊重。谈判双方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对不上眼。李鸿章要先停火后议和,联军是先议和再停火。联军开出一长串人名要求杀、关、流放和没收财产。李鸿章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尽量按太后懿旨加以保护。谈判不欢而散,联军继续西进,并派兵进犯了清西陵和东陵,直逼张家口,向慈禧施加压力。联军司令瓦德西说,如果中国再不提出令各国满意的 决定 ,联军就要进攻陕西,去捉拿真正的祸首!
接下来就是打心理战,慈禧在西安天天心惊肉跳等消息,?以首祸当议己,常悁栗不自安?。她?一日不见京电,便觉无措。然每一见电,喜少惊多,实令胆怯?。11月21日,她电问李鸿章:?列强所索各条是何端倪,曾否见询,有无万不能行之事,??应据实密奏?。她对和谈的态度非常坚决:?大局攸关,款议可成不可败,两害取轻?。
《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全家福?:11 国谈判代表坐左边,清国代表坐右边。后面是各国代表的随从人员。地点在西班牙大使馆。
李鸿章玩的是各个击破,11个国家组成的谈判方,看似阵容强大,其实这次搭的是?草头班?,个个心里都有小九九。俄国想的是东北的肥肉,日、英、美等国对此心生嫉恨。法国关心的是天主教的顺利传播,德国想的是在中国插进一只脚。李鸿章看出他们的同床异梦,在得到荣禄转达的只要保住慈禧什么都可以商量的?示意?后,便积极地贿赂俄国出面斡旋此事。不久,英首相索尔兹伯里就对首先提出惩凶作为议和先决条件的德国人说:?绝对不否认,如果把皇太后牵入这件事情以内,人们将冒着废弃中国整个国家组织的危险,这也是对于欧洲不利的。?
这里联军刚有一点松动,李鸿章赶快给慈禧去电,要求朝廷?丢车保帅,把载漪他们抛出去?。接着,各国公使一致要求,只有中国的皇帝和太后回到北京后才可以开始谈判。而慈禧压根就没有此时回京的想法。谈判又陷入僵局后,李鸿章惯用的策略是?以拖待变?,这一招已经屡试不爽。首先就是?李鸿章病了?。李鸿章的确病了,78岁的老人,又在1895年受过枪击,子弹残留物至今还在眼睛下部留着,又加上连日的劳累,病是肯定的,但是还没有到病倒的地步。久拖以后,转机来了。俄国人在东北准备监理东三省,这引起日、英、美等国极大的不安,他们不再坚持把?严惩祸首?和?两宫回銮?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而是转向急于开始讨论议和的具体内容。
在1900年西方 圣诞节 的前一天,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比利时和荷兰11国公使将《议和大纲》交给了庆亲王奕劻,并且要求迅速答复。
看过条款后的李鸿章连连叹息,他吩咐立即原文电奏西安,并告诉发电报的人叮嘱对方,一定要用重笔写成电报稿呈送慈禧。电文传到西安后,引起大哗。所有人都感到条件极端苛刻,无法接受。与此同时,瓦德西也向李鸿章施加压力。最终,由于《大纲》中既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又没有让她交出权力,所以慈禧还是批准了《议和大纲》。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奕劻遵旨在《议和大纲》上签字画押。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的李鸿章想尽快结束谈判。他代表清廷要求各国早日撤军,但各国的态度是,必须亲眼看到祸首被惩办,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否则决不撤兵。
1901年2月21日又接到了各国要求处死的12人名单,即:瑞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大学士徐桐、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四川总督李秉衡、陕甘提督董福祥。其中除刚毅、徐桐、李秉衡三人已死,载漪、载澜?定以斩监候罪名,如以为应行贷其一死,则遣戌新疆,永远监禁?,董福祥?事缓办?外,其余的人都令自尽或正法。
4月,清廷又收到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名单,?牵涉百四十二人之多?,大部分是根据?风闻的证据?列出来的。清廷于4月29日和8月19日先后发布上谕,惩办了96名官员:其中?四人死刑,十一人判死刑,减为永远流放,十三人终身流放,四人监禁终身,二人长期监禁,五十八人永不叙用,二人谴责,二人追夺官职?。慈禧一口气像切瓜一样地杀了自己120多个大臣后,各国关于惩办祸首的风波才逐步平息。接下来,赔款的问题便成了中外议和的关键,这才是各国关心的最终核心。俄国率先提出要求赔偿白银1.3亿两。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来华前夕,德皇威廉二世于1900年8月18日告诉他要?谨记在心,要求中国赔款,务到最高限度,且必彻底贯彻主张。因为皇上急需此款,以制造战舰故也?。德国提出的赔款大概是4亿马克。此外,法国要求的赔款也多达7千多万两。他们均要求赔款以现金的方式一次付清。
英、美、日等国则害怕过多的赔款压力会削弱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从而损害自己的商业利益,因此他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究竟能够偿付多少。?英国的态度是基于赫德的 意见 进行的。赫德认为?中国没有准备金?,所以赔款?不能支付现金?。中国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国家,?岁入共约八千八百万两,而支出据说需要一亿零一百万两。岁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用于支付现有借款的利息;至于亏空或所需用与收入之间的差额,仍然是欠债,因为没有资金偿付它?。他还认为:?最合适的偿付方法?是?各国政府同意接受中国政府保证在若干年内每年分期摊付?。英国人为什么如此仗义?因为赔款要靠增税,中国的海关税如赫德所说:?增加到?值百抽五?,那么赔款问题根本不用增加其他的税,就可以得到解决?。这些增加的海关税到头来还是由列强们,特别是对华第一贸易国??英国的国民来支付的。
终日的忙碌和劳心,李鸿章终于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这次李鸿章真的病了,特别是和俄国的谈判几乎熬尽了他太多的心血。1900年,八国联军出兵中国,俄国沙皇以镇压东北义和团为名,大举入侵东北地区。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任总司令,以库罗巴特金为参谋长,调集了17万大军和各种作战物资,分五路向中国东北进军。在俄五路大军大举入侵之下,东北清军一溃千里,俄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便占领了整个东北。从1900年10月俄国对东三省实行 军事 占领开始,到1902年4月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之签订,中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中俄双方在圣彼得堡,在北京进行了一系列非常曲折、极端复杂的谈判。
只因俄国决意要占据东三省,坚持要同清廷进行单独的交涉。俄军在1900年10月1日占据奉天,然后诱逼盛京增棋签字批准明显破坏了?清国的?独立?与中国中央政府的主权?的章程。这个章程内容被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揭露,引起了其他列强的强烈反响和责难。英、德两国经过紧急磋商达成了一个原则协议:第一,各国不得瓜分中国的领土;第二,中国的沿海、沿岸全部向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活动自由开放。由于感到自己不具备瓜分中国的实力,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均附和了英、德两国的建议。俄国一方面公开否认,当面撒谎;一方面则胁迫清廷全权大臣杨儒签字,以便造成既成事实。杨儒拒绝后,俄国就向李鸿章施压:如果中国?听各国谗言,不愿立约,则东三省必永为俄有?。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短长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5月1日,列强们发表了一个 报告 ,各国要求的赔款总数为?六千七百五十万镑,或四亿五千万两左右的银子?。所有国家的最终报价都远远超过了他们实际的花费和损失。5月11日,奕劻、李鸿章?接受四亿五千万两为赔款总额?。5月26日,清廷电告奕、李二人说:?各国赔款共四百五十兆,四厘息,著即照准,以便迅速撤兵。?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与11国代表正式签订了《议和大纲》的?最后议定书?,简称《辛丑条约》。
在9月7日《辛丑和约》签订前后,李鸿章与俄使及维特代表波兹德涅耶夫进行了频繁的接触。11月7日,李鸿章在俄人的?恫吓催促?下病死,?闻薨之前一点钟,俄使尚来催促画押?。李的病逝,对俄国财政大臣,负责俄国远东铁路建设的维特来说,颇有兔死狐悲之感。他?这时才发现,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因为随着失掉了李鸿章与许景澄,不仅我们一派已经完全没有台柱子了,而且在中央的最高当局中,看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勇敢地负责与外国人办理交涉?。
大清重臣李鸿章油尽灯枯,走了。这一天是1901年11月7日。
慈禧听到李鸿章去世伤心的原因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与庆亲王跟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慈禧终于能带着光绪皇帝离开窝了一年半的西安,前往北京。慈禧太后心情大好,跟这个搭搭话,跟那个聊聊天,还很好奇地观察着西洋 乐器 。突然一个人大叫着太后、太后,不顾 礼仪 奔扑在太后跟前,递上一纸电报:
镜头开始晃动,本来满脸欢喜的慈禧还没看完,便已呈崩溃之态,颜色大变,歪歪斜斜地朝火车车门奔去,几次差点摔倒在地,幸好扶住一根柱子,才没出事。到了车厢之后,两行清泪留下脸颊,不停地抽泣。隔了一阵,让李莲英宣袁世凯上车。然袁世凯进来之后,她却半天没有反应,直到李莲英叫了两声太后,袁世凯来了,才慢慢转过头,一字一顿地朝袁世凯说,李中堂过世了??
这当然有些艺术加工,实际情况是如何呢?
梁启超六万五千字的《李鸿章传》,作于1901年,即李鸿章去世当年。其中写到,?遂瞑焉长逝,享年七十八岁。行在政府得电报,深宫震悼。?又转录光绪皇帝奉慈禧懿旨所发上谕,?遽闻溘逝,震悼良深?。
震悼之义,为惊愕悲悼。说明慈禧与光绪,都觉得李鸿章死得太突然了,他们一点准备都没有,听到消息,悲伤不已。
而《清史稿李鸿章传》是如此记载的,?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用的,亦是震悼一词。显见,光绪的上谕,已定了调子,朝廷的态度就是?震悼?。
那这二字背后,慈禧太后是否亦如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伤心、流泪甚至崩溃呢?
其实我们不如来说说,电视里那样演,合不合理?我觉得是合理的。
首先,此乃人之常情。一个经常在身边转悠的人突然就死了,哪怕他年事已高,早就得病,知道迟早会有这样一天,消息传来之时,仍会莫名难受。慈禧太后也是人,哪怕她杀人不眨眼,不代表她对所有人都是铁石心肠。
其次,慈禧太后与李鸿章,共事几十年。一起经历了清朝中晚期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国内的起义到外国的侵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李鸿章替清朝的存续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中兴名臣,他们的关系,俨然已超越君臣,甚至可以说有些友情了。朋友去世,能不悲伤?
再次,我想很多人一定会觉得,慈禧太后就算伤心,也是悲伤于以后没有能担大事的人替她补捅下的那些娄子了。没人给他们做挡箭牌了。